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参与是政治学与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与行政改革浪潮的兴起,公民参与突破了民主政治的范围,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尤其是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本质要求,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使公民参与成为公共政策的“基石”。
在我国,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出现了公民参与从民主政治领域向公共政策领域发展的趋势,公民通过公共政策过程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成为公民参与的重要内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公民主体还处于生成与发展的开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机制与路径探索等,都应该以公民主体的生成、发展为前提与基础。所以,在参与公共政策这一领域内探索公民主体生成的问题、从公民主体的角度探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主体的生成是与历史、现实相联系的,公民主体是历史条件与现实条件的产物,也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公民主体生成条件的探索,揭示主客观条件与公民主体生成的促进与制约关系。通过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实际的研究,分析我国公民主体的现状,在公共政策领域内,我国公民主体处于生成与发展的开端,存在着非理性参与、非制度化参与等问题,还为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条件所制约,公民主体自身也存在着公民意识淡薄、参与能力低的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社会转型与全面进步是公民主体生成的时代背景,为公民主体生成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提供了诸多生长因素。我国公民主体参与公共政策的历史与时代特征,决定公民主体生成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公民主体是在参与实践中历史性地生成的。要通过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转型、新技术应用为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公共政策提供条件,在参与实践中促进公共政策的发展,促进公民主体自身的发展。在一个系统开放、信息透明的环境里公民主体才会生成,才会发展并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