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定义:中期票据指的是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按计划分期发行的一种债务融资工具,该类工具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由于其在发行上的便利性(一次注册,分期发行)近年来在我国市场中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2015年以来每年中期票据的发行量均超过一万亿元。
2015年以来,我国市场的中期票据开始陆续出现违约事件。基于违约事件频发的现状,使得对中期票据信用风险定价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通常用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与相同期限无风险利率之差)来衡量市场对中期票据信用风险的定价。当前我国国内关于债券信用利差的研究大多数以公司债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较少选择中期票据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而就债务余额而言中期票据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第二大债券品种,仅次于公司债。因此选择中期票据为对象对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信用利差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
笔者阅读并整理了国内国外关于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将影响因素区分为宏观层面(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等)和微观层面(信用评级、财务状况、流动性等)进行文献综述。随后的章节对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探索期、调整期、快速发展期)进行了回顾。指出目前中期票据市场仍存在着国企发行占比较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投资者的违约保护机制不完善、评级膨胀现象持续存在等问题。
尽管我国中期票据早在2008年4月就己出现但经过随后的一段时间发行停滞后直至2010年发行量才有所恢复。故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9年6月期间发行的中期票据作为研究对象,将影响中期票据品种信用利差的若干因素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我们分别考察了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沪深300指数每月涨跌幅、银行间市场回购加权利率、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斜率等宏观因素,以及中期票据发行金额、发行人净资产规模、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速、流动比率、企业性质、是否上市公司等微观因素对中期票据信用利差的影响。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在宏观层面,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银行间资金利率、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斜率与信用利差显著正相关,以上结论在3年期和5年期中期票据的分样本回归结果中均得以验证。其次在微观层面,发行金额、净资产规模、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因素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因素与信用利差显著正相关,以上结论在全样本和分评级样本的回归结果中均得以验证。此外,企业性质(是否国企)和是否上市公司也对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产生显著影响,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背景均能显著降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诸如制定合理的利率政策、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提升中期票据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等政策建议。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从宏观层面而言,更加深度的寻找我国独有的特殊体制是否对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产生了影响因素,使我国关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研究的要素维度得到丰富和扩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更为精确、更为科学的计量模型;2015年之后,部分中期票据陆续发生了违约事件,在这之后,新的影响因素可能已经出现,发现和定位新的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将其纳入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模型之中进行研究和探讨。
2015年以来,我国市场的中期票据开始陆续出现违约事件。基于违约事件频发的现状,使得对中期票据信用风险定价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通常用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与相同期限无风险利率之差)来衡量市场对中期票据信用风险的定价。当前我国国内关于债券信用利差的研究大多数以公司债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较少选择中期票据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而就债务余额而言中期票据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第二大债券品种,仅次于公司债。因此选择中期票据为对象对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信用利差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
笔者阅读并整理了国内国外关于信用利差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将影响因素区分为宏观层面(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等)和微观层面(信用评级、财务状况、流动性等)进行文献综述。随后的章节对我国中期票据市场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探索期、调整期、快速发展期)进行了回顾。指出目前中期票据市场仍存在着国企发行占比较高、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对投资者的违约保护机制不完善、评级膨胀现象持续存在等问题。
尽管我国中期票据早在2008年4月就己出现但经过随后的一段时间发行停滞后直至2010年发行量才有所恢复。故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9年6月期间发行的中期票据作为研究对象,将影响中期票据品种信用利差的若干因素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我们分别考察了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沪深300指数每月涨跌幅、银行间市场回购加权利率、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斜率等宏观因素,以及中期票据发行金额、发行人净资产规模、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速、流动比率、企业性质、是否上市公司等微观因素对中期票据信用利差的影响。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在宏观层面,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银行间资金利率、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斜率与信用利差显著正相关,以上结论在3年期和5年期中期票据的分样本回归结果中均得以验证。其次在微观层面,发行金额、净资产规模、总资产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因素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因素与信用利差显著正相关,以上结论在全样本和分评级样本的回归结果中均得以验证。此外,企业性质(是否国企)和是否上市公司也对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产生显著影响,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背景均能显著降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诸如制定合理的利率政策、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隐性担保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提升中期票据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质量等政策建议。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从宏观层面而言,更加深度的寻找我国独有的特殊体制是否对中期票据信用利差产生了影响因素,使我国关于中期票据信用利差研究的要素维度得到丰富和扩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更为精确、更为科学的计量模型;2015年之后,部分中期票据陆续发生了违约事件,在这之后,新的影响因素可能已经出现,发现和定位新的影响因素,可以进一步将其纳入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模型之中进行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