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岷江上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上游地区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松潘、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今天该地区正面临着由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转为走可持续发展开发道路的战略选择,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民国时期的岷江上游地区,以天然药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三类自然资源为例,对民国时期岷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形作初步的探讨研究。 民国时期的岷江上游地区地处边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时政府采取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是无可非议的,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宏观管理,有积极的一面,但终未能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民国时期对岷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较发达地区(如成都)提供了大量经济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其中对天然药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当地民众自发采掘,经药商收购再转运至灌县销售。在对天然药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药棚、药栈等管理组织。挖药增加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是一项重要的副业。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木材工业、建筑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主要表现为木商组织工人砍伐森林,将所伐木材捆扎,利用岷江漂运至灌县,再发售到各地。岷江上游盛产沙金,矿产资源的开发以金矿为主,起到了繁荣边区、充实国家财政等作用。然而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交通困难、民族宗教差异、地理气候不适等不利因素,也难以避免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还会面临资源浪费和资源缺失导致的生态失衡等问题。 民国时期对岷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失衡的后果是客观
其他文献
社会变革是社会本身在历史的发展中为了适应各种内外条件的发展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与调节的功能。其具体包括改革与革命两种形式:改革是一种相对缓和的变革方式是社会矛盾还
莫言与海明威是两位享誉世界的小说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创作出不同一般的英雄形象。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两位不同国别的作家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既有国别和地域文化造成的
官兵心理档案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官兵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情意特征、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记录的集中保存。官兵的心理档案多采用档案袋
该文尝试用遗传算法挖掘关联规则,并结合图书馆智能型读者测评系统,给出了一个基于遗传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的实例.
针对医院常见的"三长一短"问题,该文介绍了基于Crusoe芯片的PDA,用于构造电子病历系统,通过与医院现有的HIS系统连接,实现了医院工作流程的完全计算机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
【正】 近两年来,史学界在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就诸葛亮隐居地问题举行了专题会议.专家们一致肯定,故宅在襄阳隆中.可是,持南阳说的一些同志至今仍坚持说故宅不在隆中,对此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晚清是一个纷乱的时期,清朝从昔日的老大帝国堕落到任西方宰割的无能弱国。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各种压力之下,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