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列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日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传统的数列教学,注重教授学生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推导、定理证明以及解题技巧,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渗透,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高中所学数列类型进行归类,给出我国一些古典例子,通过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列教学,充实、丰富数列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讲了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并且分析了将数学史料研究融入数学教育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数列的发展史进行了概括总结,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到西晋至五代时期的《张邱建算经》,数列发展达到一个顶峰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对数列的研究主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元朝的朱世杰、明朝的程大位基本上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数列进行了再研究。后来数列的发展慢慢过渡到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垛积术”便是解决此类问题最重要的方法。陈世仁《少广补遗》对此类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到了18世纪,董佑诚和李善兰对数列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第三章将搜集到的我国古代数列问题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两部分。在每一部分下,根据现代解题方法对题目进行分类,给出这些经典题目的现代解法和古代解法,并进行对比。让学生们熟练掌握数列的相关公式,了解这些公式的来历以及前人对题目的不同算法,开拓学生视野。第四章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教学案例,即利用方程求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问题。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方法,并且给出古今算法对比,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是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号召学生在学习中开动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