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特点,以及临床用药规律。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2007年至2017年国内发表的与室性早搏相关的临床文献,运用SPSS 22.0软件对文献中纳入病例的证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规律;2.临床数据分析: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47例室性早搏患者,采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脉、中医证候、治法方药等信息,运用SPSS 22.0软件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组合形式、中药组方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国内数据库,最终纳入111篇与室性早搏中医证候相关的文献,共9709例病例,涉及12种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前三位分别是气虚、血瘀、阴虚;共有32种证候组合,包括单因素证6种,按所占比例排序前四为血瘀>阳虚>气虚>内火,双因素组合证13种,以气虚+阴虚、气虚+血瘀、气虚+血虚、痰浊+血瘀、阴虚+内火为主,三因素组合证8种,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内火,四因素组合证4种,最多的是气虚+血瘀+阴虚+痰浊,五因素组合证1种,为气虚+血虚+血瘀+内火+内湿。2.临床研究纳入147例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治疗的室性早搏患者,涉及中医辨证类型37种,前五位分别是: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湿内阻证、痰热内蕴证;拆分成证候要素共包括11种,虚性证候依次为:气虚(76例,占51.7%)>阴虚(64例,占43.5%)>血虚(6例,占4.1%)>阳虚(5例,占3.4%);实性证候排列前三者为:血瘀(78例,占53.1%)、痰浊(74例,占50.3%)、内火(27例,占18.4%);病位以心为主,同脾、肝、肾、胃等脏腑相关;证候组合形式分为单因素证(13例,占8.8%)、双因素组合证(69例,占46.9%)、三因素组合证(34例,占23.1%)、四因素组合证(31例,占21.1%),以多组合形式为主,主要为气阴两虚证+其他证候、痰瘀互结证+其他证候。3.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使用中药共150种,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共有34种,主要为茯苓、法半夏、当归、丹参、麦冬、生地黄、党参等。4.通过数据挖掘,按关联规则得到14种核心药物组合,包括法半夏和茯苓、龙骨和牡蛎、法半夏和瓜蒌、法半夏和陈皮、麦冬和生地黄等;按聚类算法分析,药物组合有法半夏和枳实、生地黄和赤芍、法半夏和黄连、陈皮和瓜蒌、麦冬和枳壳等;4.1按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组合形式32种,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党参+桂枝+栀子、牡蛎+龙骨+僵蚕、酸枣仁+远志+柏子仁、山茱萸+山药+泽泻、陈皮+法半夏+麦冬+生地黄、天麻+杜仲+桑寄生+首乌藤等;4.2按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室性早搏的新组方16个,如陈皮+法半夏+茯苓+麦冬+生地黄、黄岑+当归+赤芍+桃仁+红花+龙骨、川芎+赤芍+枳壳+香附+桃仁+红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三七+肉苁蓉等、天冬+淡竹叶+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牡蛎+龙骨+僵蚕+桂枝等。结论:1.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研究,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阴虚、血瘀、痰浊为主,此外,血虚是文献检索结果中主要的一种证候要素,临床病例整理的证候要素中,内火所占比例较多,证候组合形式为虚实夹杂、以多证素组合为主,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其他证候要素、痰瘀互结证+其他证候要素,该结果为临床治疗室性早搏的中医辨证提供新思路;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室性早搏时,主要以滋阴、祛痰、活血化瘀、温阳为法;通过数据挖掘,得到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和新处方,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