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表面科学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表面过程有了越来越丰富细致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尽管研究人员在表面科学领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原子层次上细致地理解表面过程,目前仍然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由于样品制备、温度、覆盖度等实验条件的差别,不同研究组对于同一体系的研究时常会得到相互冲突的结论;另一方面,许多表面过程的细节及微观机制无法从实验现象中直接获得。于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和模拟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方法的进步和运算能力的提高,第一性原理计算不仅在精度上能够接近或达到“化学精度”的水平;而且使得处理较大的表面体系成为可能,目前的计算能力已经可以承担含上千原子体系的计算任务。第一性原理计算能够在表面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的计算,并与表面科学的实验研究成果相结合,解决了若干表面上吸附、反应及动力学行为的一些问题,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表面过程的微观机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本论文研究中所使用的计算方法。首先介绍了Hartree-Fock方法、后Hartree-Fock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然后介绍了平面波基组下的计算方法、表面体系模拟的两种方法、研究反应路径及过渡态的方法以及计算使用的VASP程序包,最后简要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模拟方法。第二章首先回顾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操控表面吸附分子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进程,然后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反式-2-丁烯在Pd(110)表面的吸附和脱氢过程以及氧气分子在Pt(111)表面的转动和解离过程。在对反式-2-丁烯表面过程的研究中,首先确定了反应过程的反应物和产物,然后探讨了脱氢的微观过程,发现反式-2-丁烯分子在脱氢前的无能垒转动过程,并指出脱氢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在对氧气表面转动过程的探讨中,通过研究转动过程的路径,发现了氧气分子巧妙的转动方式,从而解释了实验上观测到的氧气转动的超低能垒;在对表面解离过程的探讨中,找到了关键的中间态的构型,并提出表面解离的“加农炮”机理,解释了实验观察到的亚稳态的hcp hollow位被氧原子优先占据的奇怪现象。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表面吸附分子作为功能性分子器件‐分子开关的研究。首先简要回顾了表面单分子开关研究的发展过程,然后研究了萘酞菁分子和三聚氰胺分子作为分子开关的性质。在对萘酞氰的研究中,通过对其异构化过程的分析,指出萘酞氰分子是一个四态开关,而不是双态开关。在对三聚氰胺分子的研究中,首先确定了分子的吸附构型,以及非弹性激发下分子的异构化变化过程,然后解释了异构化分子整流性质的来源,接着研究了非对称分子作为分子开关的机械转动行为,并给出了三聚氰胺分子表面变化的全过程。在本章的最后部分,结合实验上观测到的转变几率与电流之间的非整数指数关系,指出非弹性电子激发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并提出了一种统计模型成功解释了三聚氰胺分子和氧气分子表面过程的非整数幂指数关系。第四章研究了金、银、铜原子在Si(111)-7x7表面上的扩散行为。实验上观察到银原子与金、铜原子具有完全不同的表面扩散性质,通过对扩散路径的探讨以及扩散能垒的分析,发现金、铜原子与银原子在表面的吸附能存在较大差别,这使得金、铜原子盆地间扩散造成临近的表面硅顶戴原子移动较少,而银原子盆地间扩散造成表面硅顶戴原子移动较多,从而解释了两类原子在扩散行为上的差别。论文的附录加入了一些其它方面的计算工作,包括对C6H4O(OH)-阴离子和苯醌阴离子光电子能谱性质的模拟和解释,以及理论预言Graphdiyne是一种良好的气相分离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