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维西地区弧火山岩对于澜沧江洋壳俯冲消减作用,建立维西地区火山岩的时空演化格架,以澜沧江缝合带中段维西地区的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矿物学、岩石学研究。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测试、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取得以下成果:(1)首次研究区发现新元古代(703Ma)岩浆岩样品,揭示了维西地区存在有新元古代的基底,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判别构造环境为板内环境,岩浆来源以E-MORB特征的地幔来源为主,对比继承锆石U-Pb年龄(2119Ma2156Ma)与扬子古陆的基底类似,推测澜沧江缝合带中段的维西地区属于扬子板块西缘。(2)通过对吉岔岩体二叠纪样品的锆石CL图像和锆石U-Pb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到变质橄榄岩样品YN16D37B1中的一组谐和度较高的年龄(297Ma)可以作为岩石的形成年龄。岩体与围岩构造接触关系与地化投图结果显示吉岔岩体更可能是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而非阿拉斯加型岩体,支持澜沧江洋盆在晚石炭世处于开启阶段的结论。(3)野外观察到吉岔地区火山序列中的沉积岩夹层在岩性和颜色的特征,结合糜棱岩化流纹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测年结果,共同证实该地区酸性火山岩属于江达-维西弧火山岩,且整条弧火山岩带都处于相似的似弧前或弧内盆地的沉积环境中。对比前人对江达-维西弧火山岩的Hf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的研究,维西区域弧火山岩εHf(t)正值较小,暗示地壳混染程度较深,认为228Ma左右维西区域的俯冲结束。(4)澜沧江缝合带西侧记录到一次晚侏罗世的辉长岩侵入事件,具有E-MORB特征的地球化学数据与从沙木组到花开左组沉积物愈发凸显的海相特征一致表明,在晚侏罗世,澜沧江缝合带的西缘,基性岩形成于浅海相的洋壳环境。(5)梳理了澜沧江缝合带中段维西地区的4期岩浆事件,记录了维西地区自新元古代起到侏罗纪的海陆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澜沧江缝合带中段的断裂的开启最早可能与新元古代晚期,扬子西缘接受Rodinia大陆裂解所引发的俯冲有关,其后维西地区经历过至少两次旋回,分别与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的开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