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理应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救助,社会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结构及婚恋观的变化,儿童的生存发展条件变得严峻,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出现大量困境儿童。面对各种风险因素,困境儿童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受到困扰,出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处理问题、行为问题等,这些负面影响对于他们的抗逆力水平提出了挑战,因此提升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儿童逆境事件不断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儿童权益保护文件,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护体系,试图从宏观层面促进对困境儿童的保护。但是困境儿童的保护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力量,因其实务特性,在宏观政策的具体落实和推进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次研究采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对重庆市S社区困境儿童进行深入观察,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收集困境儿童资料,对其问题、需求、抗逆力水平进行分析、评估、测量。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困境儿童在心理、行为、人际交往方面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总体抗逆力水平较低,受到内外保护因子的影响。内在保护因子包括效能感,即胜任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乐观感,即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及目标制定能力;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给与的关怀关系、适度高期望和有意义的参与。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识别、激活、增强组员的抗逆力。本研究从优势视角出发,从困境儿童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三方面入手,开展抗逆力水平提升小组活动。活动过程中,工作者采用鼓励支持、澄清、系统观察、授权、催化等小组工作技巧,促进小组发展、成熟及目标的实现,从提高组员自信心、自控力,引导组员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归属感、问题解决能力、目标制定能力等方面,提升成员抗逆力水平。活动结束后,工作者进行量表后测,采访组员及其重要监护人,进行目标完成度及活动满意度问卷调查,达成对小组活动成效的评估。研究结果证明,小组工作是困境儿童抗逆力水平提升的有效方法。未来可以整合多种社会工作方法,营造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更加重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建立符合区域本土化特色的困境儿童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