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汉书·儒林传》与《后汉书·儒林传》,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二者在叙述儒者授经系统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前汉《儒林传》授经系统清晰明确,注重师法和家法。而后汉《儒林传》在叙述授经系统时则趋于繁杂,家法师法模糊不清,仅“取其名家者”,这就为后代学者研究东汉经学师承脉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条理化整理,使之尽可能地像前汉《儒林传》一样清晰明确,本文的选题主旨即在于此。虽说《后汉书·儒林传》如此的表现形式是后汉今古文趋于融合以后的反映,但今古文的融合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学术的传承,古文经学的兴起与今古文经学之争对汉初以来恪守师法家法的学风的巨大冲击、章句之学的淡化与不拘师说、后汉儒者的编治群经,广泛求师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两汉《儒林传》传经特点的不同。从《后汉书·儒林传》本身看,后汉授经系统的模糊性,并不是可以认为后汉传经无家法可寻,也不是可以认为仅仅数十名家者可以涵盖一切。要把后汉经学研究推向细致深入,对《后汉书·儒林传》作补充,使之更条理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后汉经学的考察与对《后汉书·儒林传》的补遗,将更有利于认识后汉经学的总体特点。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前、后汉《儒林传》经学传承上的特点之不同。第二部分简论前人研究后汉学术的基本成就(主要为清代学者)。第三部分按《易》、《书》、《诗》、《礼》、《春秋》对后汉《儒林传》进行条补,尽量使后汉的传经系统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