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沦陷区文学,经过研究者近30年的研究和挖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于部分作家的个案研究还嫌不足,尤其是沦陷时期有过突出创作成就但后来遭受非公正待遇的作家。如此,对他们作品的挖掘和研究就更显迫切和富有意义。袁犀显然在此之列。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作者袁犀的现代小说进行总体观照,并分别对每个时期的作品特点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入挖掘,最后指出作者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
全文共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将视野集中于作者在东北沦陷时期的创作,从三个方面来对这一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析,分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集体透视、地域民众性格的典型呈现以及对作者富有特点的“出走”模式的分析,并总体揭示出这一时期袁犀创作对当时“乡土文学”理论的实践和开拓;第二章主要将视野集中于作者在华北沦陷区小说的创作,主要对其长篇小说《贝壳》和其续篇《面纱》进行文本分析,指出作者此段时间创作倾向与风格的变化,将创作对象集中于对普通民众心理变迁的形而上沉思、对知识分子的独特描写以及对知识分子“时代忧郁症”的深刻揭示,并深入反思西方文明对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渗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深入剖析种种病态的人性和畸形的社会;第三章通过对其全部作品进行归纳、分类,系统总结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三个审美特征,分别为在非常年代“暗”的陈述;意象手法的高度运用;以及其作品中神秘、鬼魅气息的氤氲。
最后结语部分指出,作者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入挖掘。无论是其最初的注重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揭示的作品,还是随着创作的进行有所改变的取材方向——关注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倾向,都隐隐流淌着作者所深埋心底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国人众生相的无情揭露。
笔者基于当下袁犀研究的明显不足和缺失,进行了深入一步的研究并力图富有原创性。希望这种探索和研究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袁犀的研究能有充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