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医改之后,全民医疗保险的制度架构基本形成。医保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临床医疗模式,从经验医疗到循证医学的过渡,要求高度整合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国医疗改革在从个人付费系统向不同层次的医保系统转变。医疗支出逐渐成为国家与每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沉重负担。医保系统的推行要求医院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医疗服务。基于此,临床指标监控系统被用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财务机会,医疗质量,疾病细化,医生行为,临床优化。同时在国内著名三甲医院试点运行,包括数据采集,指标定义,行为分析来实现对医务管理员的帮助和提高。临床指标监控系统致力于帮助医院管理者读懂医保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提示医院管理者可能存在的财务和管理漏洞。提示医院管理者进行流程和医疗质量优化的切入点。贯彻高度整合医院信息系统,让医院的管理决策应逐渐向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分析过渡。本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的环境和现状,结合中国特有的情况和问题以及以国内著名三甲医院作为试点进行探索并实现临床指标监控系统。具体研究目的:1)明确指标定义;2)收集三甲医院接口数据;3)定义数据清洗规则;4)ICD编码的定义和统一;5)数据建模构建数据仓库;6)实现数据交互ETL过程;7)重新定义参照标准;8)最后利用动态算法实现指标预警功能;前期通过文献搜索掌握国内外对临床医疗指标的定义,编码规则的定义以及相关技术的定义拟定研究内容,后期利用项目实践归纳对比收集资料并在三家国内三甲医院试点所得到的一手材料。系统采集了自2012年5至2013年7月三甲医院的His、电子病例、病案首页等数据信息,并且结合卫生部数据库探索构建本土参照标准。最终通过研究指标监控系统得出结论:1.财务机会报告:参照国外的医保流程与医保赔付信息,制定几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加以不同的权重,计算出一般性的某种疾病的合理花费,某医院参考该合理花费为基准来计算可节省的资金。比如某科室收病人总数、病情严重程度、平均住院日、再入院率、平均死亡率、医源性并发症等。2.医疗质量报告:参照系统标准,按照每个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医疗指标,评价目标医院在该类疾病管理中的表现,为管理者提供医疗质量控制的切入点。3.疾病细化分析报告:基于某一常见疾病,收集其临床路径中所有花费,包括不同科室、不同药物以及辅助检查等,使决策者清晰的看到该疾病的费用分布。4.医生行为报告:系统的了解医生的诊疗行为,包括接诊病人的数目、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对其管理病人的不同指标的评价,用以评定医生的临床医疗水平。通过1年左右的三甲医院数据采集,试点应用后发现采样数据中只有17%的数据包括诊断代码并没有手术代码,出院状况,住院类型与住院来源未填充完整,这些数据的缺少至少影响55%指标的运算。另外通过数据运算出中国的平均住院天数是10.97天而美国是4天,所以参考标准要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