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前端设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86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定位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目前,移动定位技术提供的服务范围集中在位置查询、周边信息查询、地图导航、人员定位等。但是,当用户处于大楼、大厦、商场等三维立体场所时,确定用户的高度信息才能对用户进行准确定位。特别是,在紧急救援、犯罪分子追踪等情况下,快速定位的实现非常重要。为此,本文结合实际项目的需求,对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大楼用户的准确定位。本文主要设计了用于便携式移动定位系统的两单元和四单元单脉冲天线阵列,实现了宽频带工作;研究了和差波束天线的宽频带馈电网络技术,基于椭圆缝隙耦合技术设计出宽频带的3dB电桥和宽频带的移相器。为了实现精确定位,研究了天线单元的宽波束和波束对称性,以及天线阵列相位中心等关键技术。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宽频带领结状渐变平面单极子定向辐射天线单元的设计,采用U型地板对天线的方向图进行修正。天线的回波损耗在650MHz-2175MHz频段均大于10dB,很容易扩展到GSM/DCS/PCS/UMTS/CDMA/WiMAX/LTE等频段。对影响天线带宽、辐射方向图的对称性以及波瓣宽度等的因素进行了研究;2.宽频带和差波束馈电网络的设计,包括宽频带的正交定向耦合器和宽频带移相器设计。耦合器和移相器均采用宽边耦合来实现较高的耦合度,采用椭圆缝隙耦合来实现宽频带性能并对影响定向耦合器和移相器带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由于定向耦合器及移相器均采用开放性的耦合结构,因此金属环境对馈电网络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对金属环境中的馈电网络的S参数及相位和幅度平衡度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实现工程可应用的宽带馈电网络,必须消除金属环境的影响及耦合器与移相器之间的耦合。通过对在良好接地的金属盒子中的耦合器和移相器的仿真分析,本文提出了在不同模块之间采用良好接地的金属盒子进行屏蔽,来消除天线对馈电网络的影响及耦合器与移相器之间的耦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3.本文对和差波束阵列天线的相位中心与阵列排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为了精确定位,需要保证和波束最大辐射方向和差波束的最小辐射方向重合在参考方向上,也就是说天线阵列的相位中心与几何中心重合。本文研究了不同的阵元排布方式对相位中心的位置及稳定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的阵列排布方式。4.本文对双天线和差波束阵列天线及其馈电网络进行了仿真,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同时,本文对四天线和差波束阵列天线及其宽频带馈电网络进行了联合仿真,并进行了工程实现,通过对采用去耦技术的馈电网络的测试,验证了上述的原理分析。本文所设计的四天线和差波束阵列及其馈电网络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财政业务系统的数量越来越多,使服务器数量急剧增加,造成机架资源、电力资源、冷却系统配备日趋紧张,也给运行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如何高效地沟通和协作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用传统的方法,人们会使用日程表、记事本、便签、白板等记录工作安排、提示
太阳能电池以其清洁、储量大、无污染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解决常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随着太阳能电池的
本文从作品在一系列“家庭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导入、分析评述了作品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对主要人物性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描写,指明了作品艺术魅力来源于对主要女性悲凉人生的
淄博肉油饼作为地方特色小吃很受当地人民欢迎,影响力也在逐渐变大,但在其不断被人们接受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若想做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馅料需按具体参数调味,多种香料
牦牛产业是新疆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因长期以来牦牛养殖中的粗放管理,造成牦牛患有不同程度的内外寄生虫病,造成牦牛生产成本增加,畜产品数量、质量下降,加之部分人畜共患寄
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黑格尔
随着海洋开发事业不断发展,水下施工和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下无人航行器(Underwater Unmanned Vehicle,UUV)能够在水下进行观察、拍摄、打捞、工程作业,因此在海洋开发中得到
目的论要求译者按照特定的翻译目的来进行翻译,译文对原文"信"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因此,要想达到诗歌翻译艺术美之目的,除了"信"于原文之外,译者更要进行再创作以实现与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增多,中国画艺术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开始摆脱工具性的束缚,逐渐认识到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