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家实施非均衡经济政策,加之各区域的发展基础、禀赋和获得的机会各不相同,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非均衡发展态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距进一步加大。由于金融与各经济部门内在的关联性,各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引起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了各区域间的经济怎增长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区域的金融发展速度和质量好于中西部区域,进而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快于中西部区域。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段时间内,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经济增长尽管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差距快速加大的趋势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随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又呈现出逐渐缩小趋势。这一大一小的变化态势,不得不使我们对目前经济学界所推崇的金融发展和深化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并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进的金融深化政策在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缺陷以及我国在实施金融深化的方法是否得当。本文依据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包括区域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其他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指标和数据,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通过研究和比较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至2003年底有关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具体指标,具体描述了我国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滞后的实际状况并分析了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从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功能角度对中西部区域因金融发展滞后所带来的与东部区域区之间经济增长非均衡性做了尝试性分析和探讨。最后,从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增长现状出发,为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了能够全面清晰地表达本文的观点,本文基本思路和脉络如下:第一步,围绕着研究的主题,对中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结果。通过对中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证文献的梳理,为下一步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和研究,笔者总结出的观点是,从功能角度来讲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质疑。但是,这些功能并非不分任何环境和条件下均能发挥动员储蓄、筹集资本(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资源配置和推动技术创新以刺激经济增长和价值的创造的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相对顺畅,但在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辩证地分析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步,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考察并比较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3年底东部与中西部区域有关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等若干指标之间的差异。借助于大量的现实数据,说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在金融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以及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第三步,分析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发展的差距是如何加剧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发展的。这部分主要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区域金融是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这是由于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理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历史上看,金融功能是不断发展和完备的。从最初的交易媒介、财富储藏和价值尺度等功能到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信贷功能以至于风险分散、信息生产和优化公司治理的高级阶段。我国金融界就其功能来讲,上述几种功能均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各种功能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已。由于金融体系具有资源配置、风险分散、优化公司治理、信息生产、价格发现、价值创造、促进交易以及保证其流动性等功能,才能够有效的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为保证形成有效的外部理性投资而进行的有效监督评价、加速闲置资金向运营资金的有效转化以及通过信息甄别,引导资金配置到高效益的投资领域和地区。金融功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诸如储蓄率、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比例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因素促进或制约地区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东、中西部各区域间储蓄率、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比例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金融发展关键要素的实证分析和金融要素对国内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加大的作用机制的对比分析,给出了相关的分析结论。同时采用模型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是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而言,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促进金融发展,有利于各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和高质量的增长。二是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即初始金融深度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较高,则对其长期经济增长会有利。这部分解释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加大的现象。三是东、中部区域特别是发达的东部区域由于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业务以及丰富的外资来源,所以经济增长对于国有金融机构的依赖性相对较弱。与此不同的是,西部区域由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国有金融机构。而非国有金融机构在目前并没有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四是进入21世纪,各区域的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差距相对缩小。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这种缩小的态势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反常现象,并不能保持很久。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上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即能源短缺造成的在短时间内大量集聚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拉动方式不具有持久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金融发展滞后而长期困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深层次矛盾。第四步,为了使中西部区域真正能够抓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缩短与东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应考虑如何使中西部区域的金融能够顺应当地经济增长的需要,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最终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经济增长相互协调发展。为此,本文结合中西部区域的实际,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