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写作过程中,文化缺省能够使作品具有含蓄美和简洁美,使读者获得阅读的快感和享受。然而,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种文化中显而易见的背景知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很难传达,文化缺省就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在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如果对文化缺省处理得当,既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又可以保持原文文化缺省的艺术美感。相反,如果译者对此忽略或随意翻译则会使读者误解或者无法理解原文。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阐释了文化缺省的形成机制,并按照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将文化缺省归为三类:绝对文化缺省,相对文化缺省和对应文化缺省。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探讨了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认为只要能够达到翻译目的,得到适当的译文,归化法和异化法都能作为补偿策略。论文主要从《红楼梦》的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译本中选取语料,对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根据功能翻译理论,首先通过对委托人,译者,原文作者,意向读者等翻译过程中的参与者进行分析,总结出译文的翻译目的,翻译纲要。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三种类型的文化缺省在译文中的体现及其相应的补偿方法,并得出如下结论:《红楼梦》的翻译目的是以源语文化为导向,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译者主要采取的是异化策略,以中国文化为导向,尽可能忠实于原著。在补偿方法方面,不同种类的文化缺省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均有不同的反映,并且处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首先,绝对缺省体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方面。基本上所有的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方面的缺省都属于绝对缺省。根据翻译目的,杨译《红楼梦》对此采取了直译、加注、音译、音译加注、意译、代替以及省略等补偿方法。其次,相对文化缺省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方面。在《红楼梦》译本中,译者采取的补偿方法主要有:直译、直译加文内解释、意译、代替和省略。再次,对等文化缺省主要表现在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方面,采用的补偿方法主要是直译和音译。基于不同的目的,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翻译中不仅采取了异化策略而且也采取了归化策略。因此,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两种策略在翻译中都是合理的,因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