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统计数字表明,肠球菌是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的第二位病原菌,是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的第三位病原菌。由于肠球菌对头孢菌素、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低浓度的克林霉素和低浓度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对氟喹诺酮、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以及糖肽类等抗菌药物能够产生获得性耐药,所以肠球菌引发的感染及其多重耐药性在持续增加。多重耐药肠球菌引发的严重或致命的感染已经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肠球菌种类较多,引起人体感染的主要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合计约占95%。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全合成广谱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和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因而在临床广泛使用。随着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药物选择性压力作用下,肠球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迅速增长。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涉及两种机制:(1)parC基因或gyrA基因突变导致靶位改变;(2)多重耐药外排泵对药物主动泵出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减少。多重耐药外排泵介导的肠球菌主动泵出氟喹诺酮类药物仅见于国外学者对个别敏感实验菌株的研究,但肠球菌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和主动泵出机制的关系未见报道。靶位改变机制国内未见研究报道。本课题以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研究对象,探讨肠球菌中主动泵出机制和靶位改变机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影响,为寻找新药物靶位和新抗菌治疗模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