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个现代经济的发展历史似乎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到如今的欧债危机,近200年的金融危机史详尽的向我们展示了金融危机的对社会经济的强大破坏力。鉴于金融危机的强大破坏力,各国对如何避免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从未停止。然而,历史的悲剧仍在无情的继续,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多次陷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恐慌。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简称EWS)的构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就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讨论的焦点,随后基于不同方法构造的各种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也陆续问世。但是就目前众多早期预警系统的运行来看,预警效果不甚理想。即使是被世界公认预警效果良好的KLR信号分析法也在次贷危机的爆发中也遭受了巨大的讽刺。同时,预警指标选择过多带来的数据搜集困难的问题也一直无法解决。对我国而言,经济环境已经具有危机爆发之前的一些普遍特征,例如持续较高的通货膨胀。并且初步研究也发现,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家通常至少有一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在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也面临着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虽然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过去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发生危机的可能。针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少学者甚至预言,未来10年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为100%。但是预言仅仅是预言,缺乏有力的证据。到底金融危机离中国有多远,还需要有严谨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的视角切入,首先通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从“不平衡”的概念出发,说明了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而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两个角度对五次典型金融危机的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到配对的指标;最后运用配对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找出了最能反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点的一对指标,并设定阈值建立了信号分析模型。最终对我国在近期内是否会发生危机进行了判断。从研究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第一、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说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平衡视角下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二、在指标的选择上,本文紧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平衡这个视角,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典型金融危机的不平衡表征,最终确定了可供选择的实证指标。第三、运用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些不平衡表征具有统计特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信号分析法构建了RV—U指标用于预警,相对于原有的预警研究,本文用更少的指标预测了危机的发生。但我们依旧不能脱离俗套,依旧像众多以往的研究一样,从历史事件分析的角度与选择了预警的指标。并且,由于笔者能力不足和数据收集上的缺陷,全文也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受到数据的局限,本文并不能更加细致的从某个生产部门的角度去展现不平衡,只能使用宏观指标;第二、基于典型事件选择的配对指标未免有些狭隘;第三、仅认为高于预警阈值为发出预警信号,但对过多的低于阈值的情况没有进行说明。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明确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研究方法及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述评。本部分首先对国内外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预警模型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各类危机常用的指标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一个简要的评价,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面金融危机预警指标选择和模型建立打下基础。第三部分为不平衡与金融危机。这部分是本文的理论核心。首先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危机爆发诱因分析角度引出不平衡才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并从西方经济学均衡角度定义了不平衡,并从理论角度和事实研究角度总结了经济失衡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了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说。第四部分是典型事件与指标选择。本部分分别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对历史上典型的5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得出了配对的不平衡指标,为实证的指标选择打下了基础。第五部分为实证与检验。我们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次金融危机为样本进行了分析。首先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选择了一对最能代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的指标。构建RV-U指标的比较值和阈值,通过两者的比较判断预警信号,从而判断危机是否发生。最后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样本外检验第六部分为对我国爆发金融危机可能性的判断。这部分从产业结构不平衡与金融结构不平衡两个角度罗列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点,从而判断我国不存在一个显著的不平衡点,不会爆发金融危机。另外,也从实证证明了我国在近期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第七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得到了本文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