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195m,面积4456km~2,平均水深19m,盐度14‰,属高寒贫营养型湖泊。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Kessler))又名湟鱼,是青海湖中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处于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核心地位。由于青海湖地处高寒,水温常年偏低,湖中饵料贫乏,青海湖裸鲤生长非常缓慢且怀卵量少,成活率也较低。自1958年大量开发以来,因管理不善,捕捞强度过大,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青海湖裸鲤资源正面临着衰竭的危险,它的衰竭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及渔业种质资源的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破坏了青海湖“鱼鸟共生”的生态平衡,将导致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所以拯救青海湖裸鲤,尤为重要。本文在2002-2004年野外水声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进行了研究:青海湖裸鲤主要分布在1.5m以下的水层,7月份表层和底层,中层和底层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青海湖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统计分析显示,水平分布差异与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没有明显的相关,可能主要和鱼的密度稀少,且均匀分布有关。不同月份的均匀程度不一致,推测摄食、水温的变化、越冬和产卵可能会影响鱼类的分布变化。探测结果表明:2002年7月青海湖裸鲤资源尾数约为8.368×10~6条,资源量为814.81吨;2002年10月青海湖裸鲤资源尾数约为21.496×10~6条,资源量为2377.46吨;2003年8月青海湖裸鲤资源尾数约为25.286×10~6条,资源量为3105.10吨;2004年8月青海湖裸鲤资源尾数约为28.373×10~6条,资源量为5017.69吨。并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青海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