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参照导师20余年运用穴位埋线法诊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陆氏埋线针埋线法、一次性穿刺针埋线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客观评价三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对比,既为今后颈椎病的早期康复和治疗提供简便、经济、长效的优化治疗方案,也为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按照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90例颈椎病病患者,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成三组,治疗组予陆氏埋线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Ⅰ给予一次性穿刺针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Ⅱ予以普通针刺治疗,通过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VAS)、Neck PainQuestionnaire颈痛量表(NPQ)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评分,分别在观察治疗前、每组相关疗程结束时以及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的随访,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客观、辩证地评价三种疗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实际疗效,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脱落4例,共8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进入统计学比较)的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NPQ评分、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特征均衡,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提示三组对改善颈型颈椎病疼痛均有一定的疗效;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I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I分别与对照组Ⅱ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治疗后的NPQ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均能改善颈痛引起的相关不适症状;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I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I分别与对照组Ⅱ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积极治疗后三组病情均有所缓解;将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三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值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I和对照组Ⅱ(P<0.05),对照组I次之,对照组Ⅱ最差。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是93.30%,,对照组I临床总有效率为80.75%,对照组II疗效总有效率是67.86%;组间两两比较,均得出P<0.05,表明三组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最佳,对照组I疗效次之,对照组Ⅱ最差。结论三组方法对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疗效,陆氏埋线疗法和普通埋线组均优于普通针刺法;虽然在减轻患者颈部各项疼痛不适感方面,陆氏埋线针配合穴位埋线法及一次性穿刺针穴位埋线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就总体临床症状、体征而言,陆氏埋线针埋线法有明显优势,且长期疗效明显,不易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