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碳基薄膜的纳米结构特性和局域场发射特性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晶碳基薄膜是重要的薄膜型冷阴极材料,在场致电子发射器件中有重要的用途。本论文集中研究三类非晶碳基薄膜的纳米结构和局域场致电子发射特性,包括非晶碳薄膜(含sp<2>相碳约为50%)、类金刚石薄膜(含sp<3>相碳大于70%)和嵌入了纳米金刚石团簇的类金刚石薄膜。主要开展了下面三大方面的工作: 1.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氢处理对磁过滤真空弧等离子体沉积的不同厚度的非晶碳薄膜的成分、表面结构特性、表面电导分布和表面功函数分布以及场致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发现氢处理后非晶碳薄膜表面形成大量sp<3>相的纳米结构,这些结构增强了薄膜的电子发射。同时发现薄膜的厚度对非晶碳薄膜的场致电子发射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2.研究了氢处理后类金刚石薄膜的局域场致电子发射特性,发现在STM的形貌中,表面凹陷处的发射较强,并且电子发射规律符合FN理论。结合扫描隧道谱的研究认为凹陷处的缺陷辅助了电子的发射。研究了局域场致电子发射对类金刚石薄膜结构的影响,发现局域的场致电子可以导致局域能带的变化,在费米能级两边产生两个新能级,能级之间的宽度与纳米金刚石一致,从而揭示了场致电子发射诱导碳的非晶sp<3>结构向纳米金刚石转变的可能性。 3.采用电泳沉积的方法将具有完整sp<3>结构的纳米金刚石团簇均匀地分散到硅片表面,结合磁过滤真空弧等离子体沉积将纳米金刚石团簇均匀地嵌入到类金刚石薄膜中。结合宏观的场致电子发射测试方法和微观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法对制备的薄膜的宏观场致电子发射特性、微观的形貌结构、电学特性、场致电子发射特性进行了综合的表征,提出了薄膜结构形成的机理。发现新制备的薄膜的平均开启电场比类金刚石薄膜低了3.6MV/m。发射址数目增加,分布更加均匀。通过微观场致电子发射测试确定了薄膜中电子发射来自于纳米金刚石团簇所在的区域,电子发射为肖特基发射。本研究认为纳米金刚石团簇的低电子亲和势和强烈的内部电场穿透是导致发射特性增强的关键所在,并且给出了电子发射的图像。
其他文献
随着煤气、天然气以及工矿企业中各种气体原料和其它气体产品的日益增加,以及国内“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由于所涉及的经济数额巨大,对气体流量的精确测量己显得日益重要。由于
学位
零维纳米结构作为低维纳米材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筑低维纳米材料的基础,在纳米材料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单一型零维纳米结构虽因三维受限而具有很多
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和寡聚物界面修饰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及溶解性而广泛应用于有机光电器件中。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OSCs)中,可以通过在活性层与阴极之间插入一层界面修饰材料,降低阴极的功函数,使得活性层可以与阴极之间形成欧姆接触,提高电子的传输能力。基于水/醇溶性的界面修饰材料在OSCs器件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为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界面材料的引入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机制,文章设计合成一类结构新
伴随着光子时代的到来,有关全光开关、全光计算和全光通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正日益得到重视。作为其中重要的信息载体,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在上述领域的应用价值目前已引起越来越
生物成像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科技的研究基础,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和长期研究。而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损伤生物传感技术,在细胞成像、活体、体外组织成像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而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核心是发展具有荧光效率高、光稳定性好的荧光发色团。目前常见的荧光发色团包括:传统荧光素、罗丹明、花菁类有机染料、无机半导体纳米晶、共轭聚合及其纳米材料等。然而现有的有机染料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疏水性、易聚集
多铁性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因为它同时拥有铁电性、铁磁性和铁弹性,并且三者之间可以发生耦合。多铁性材料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包括新型媒体、自旋电子元件、传感器和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