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患者抗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本实验追踪了SARS患者发病后4年内抗SARS-CoV-IgM和IgG的动态变化,了解抗SARS-CoV特异性抗体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为SARS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和SARS-CoV疫苗的预防接种提供实验数据。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部病灶范围大小、糖皮质激素剂量对抗体的影响,为临床判断病情和是否使用激素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003年2月至2003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患SARS的职工50例。 2、 临床数据来源 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数据来源于患者SARS期间的住院病案资料。 3、实验方法与步骤 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该资料对患者进行分组。前瞻性跟踪该实验组中患者血清抗SARS-CoV-IgM和IgG的变化。 (1)实验分组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组 根据重症SARS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重症组(A组,n=17)和普通组(B组,n=33)两组。 2)根据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分组 根据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开始治疗剂量将A组和B组各分成两组。将A组中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剂量≥80mg/d归为A1组(n=10),<80mg/d为A2组(n=7)。B组分为B1组(n=24)和B2组(n=9)。 3)根据患者肺部病变范围分组 根据患者胸片病变范围分为2组。胸片病变范围为二个肺叶或以上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的患者为Ⅰ组(n=25),病变范围小于以上范围的为Ⅱ组(n=25)。 (2)血清抗-SARS-CoV-IgG和IgM的测定: 分别于发病后0~10d、11~20d、21~30d、31~40d、41~50d、51~60d、61~70d、71~80d、81~90d、91-120d、121~150d及第4年进行采血,每个时间点抽取每例患者静脉血5ml,分离血清标本。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抗-SARS-CoV-IgM和IgG。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分析检验变量是否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单因素均数比较采用t-test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被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7例,女43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29.48±9.37岁。A组与B组、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Ⅰ组与Ⅱ组组间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2、血清抗-SARS-CoV-IgM和IgG的变化趋势 在发病后10d内,血清抗-SARS-CoV-IgM和IgG阳性率很低,分别为6%和8%。之后抗-SARS-CoV-IgM阳性率逐渐升高,至第31~40d、41~50d高达100%,随后阳性率逐渐下降,第121~150d时阳性率只有33%,第4年时全部转阴。抗-SARS-CoV-IgG第21~30d阳性率明显升高,为71%,第31~80d阳性率均为100%。之后阳性率缓慢下降,第120~150d时为94%,第4年为47%。其中1例患者在发病后第2d抗-SARS-CoV-IgM和IgG均为阳性。 发病后10d内,抗-SARS-CoV-IgM滴度很低,于31~40d、41~50d达高峰后明显下降,第51~60d滴度降至高峰值的50%左右,第60~150d滴度为高峰值的20%左右,第4年滴度很低。血清抗-SARS-CoV-IgG在发病20d内,滴度很低;21~30d时明显升高;到31~40d时达到高峰,随后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81d后开始下降,到第4年时滴度均值仍高于cut off值。 3、重症组与普通组之间血清抗-SARS-CoV-IgM和IgG的比较 A组血清抗-SARS-CoV-IgM滴度在不同时段内均值高于B组,发病后第91~120d和121~150d时,p<0.05。A组高峰期为41~50d,较B组(31~40d)延迟出现,A组高峰期滴度明显高于B组(p<0.05)。 除了第11~20d之外,A组血清抗-SARS-CoV-IgG滴度均高于B组,第41~50d时,p<0.05。A组高峰期为41~50d,较B组(31~40d)延迟出现。 4、激素剂量对血清抗-SARS-CoV-IgM和IgG的影响 发病10d后,重症组中A1组血清抗-SARS-CoV-IgM滴度低于A2组,但无统计学意义。B1与B2组抗.SARS-CoV-Ig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1与A2组、B1与B2组抗-SARS-CoV-IgG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5、肺部病变范围对血清抗-SARS-CoV-IgM和IgG的影响 不同时段内,Ⅰ组血清抗-SARS-CoV-IgM的滴度高于Ⅱ组,其中31~40d两组问比较,p<0.01,0~10d、21~30d、91~120d和121~150d,p<0.05。Ⅰ、Ⅱ组两组的滴度于发病后第41~50d达到高峰,且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发病后150d内,Ⅰ、Ⅱ组两组间血清抗-SARS-CoV-IgG的滴度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第4年,Ⅰ组血清抗-SARS-CoV-IgG的滴度高于Ⅱ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 论: 1、抗-SARS-CoV-IgM和IgG滴度在发病后10天逐渐升高,31~40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IgM下降快,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而IgG下降缓慢,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抗-SARS-CoV抗体可用于SARS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抗-SARS-CoV-IgG呈逐渐下降趋势,感染者获得终身免疫的可能性较小。 2、S.ARS病情越重,抗-SARS-CoV抗体滴度越高,高峰期延迟。 3、SARS患者肺部病变越大,抗-SARS-CoV-IgM滴度越高,IgG滴度持续时间越长。 4、短期内应用等效于甲基强的松龙160mg/d及以下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SARS患者抗-SARS-CoV抗体的滴度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1)评价经颅磁刺激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痉挛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2)探讨关于经颅磁刺激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不足,为下一步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HSP90以及HBP21在ARPE19细胞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HSP90与HBP21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首先,通过RT-PCR研究生理状态下二者在ARPE
目的 分析在骨科护理实习带教中world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骨科实习的46例护生分组观察,甲组22例护生采取传统方法带教,乙组24例护生采取world模式带教,对比带教效果.
目的 探究肿瘤晚期患者应用规范化流程护理对癌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肿瘤晚期患者104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的52例患者为常规组,实施规
目的:探析剖宫产产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剖宫产的92例产妇选为观察对象,依照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即常规组(n=46)、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