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中国特有蜂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授粉的主要昆虫,对促进植物基因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近年来,蜜蜂数量大幅减少,甚至将引发农作物授粉危机,影响蜜蜂生存的因素很多,包括寄生虫、病毒、农药与生境丧失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等,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腈菌唑等设施瓜类作物常用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毒性及亚致死剂量效应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用饲喂法和点滴法测定了 10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并评估3种杀菌剂制剂对中华蜜蜂的风险性。结果显示,12.50 %腈菌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和15 %咪鲜胺微乳剂对中华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LD50 (48 h)分别为 2.154、5.176 和 1.817μga.i./bee,接触毒性 LD50 (48 h)分别为 4.697、7.261 和3.228 μg a.i./bee;腈菌唑及丙环唑对中华蜜蜂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均为中毒;咪鲜胺对中华蜜蜂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急性接触毒性为中毒;这3种杀菌剂且均属于中等风险性。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型粒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0 g/L氰霜唑悬浮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和2%春雷毒素水剂等7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工蜂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2.采用自制蜂塔,通过观察记录法研究了睛菌唑、丙环唑和咪鲜胺杀菌剂制剂对中华蜜蜂飞行力的影响。使用腈菌唑、丙环唑和咪鲜胺制剂的亚致死剂量LD5,分别处理中华蜜蜂,48h后,测定两种飞行力:一是朝光源向上的飞行力,二是自由降落的飞行力。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腈菌唑、丙环唑和咪鲜胺对中华蜜蜂个体向上的飞行力和自由降落的飞行力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在蜂塔光源处(120cm)和蜂塔底部(0cm)着落的蜂个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3.使用昆虫呼吸计量仪,测定了亚致死剂量腈菌唑、丙环唑和咪鲜胺对中华蜜蜂呼吸率的影响。分别点滴和饲喂腈菌唑1.790、1.085μga.i./bee,3h、24h和48h后,中华蜜蜂呼吸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在24h和48h时,两种处理方式对中华蜜蜂呼吸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点滴和饲喂1.118、3.937μga.i./bee的丙环唑,其呼吸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点滴处理其呼吸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分别点滴和饲喂0.756、1.485μga.i./bee的咪鲜胺,中华蜜蜂呼吸率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3种杀菌剂对中华蜜蜂呼吸率均具有影响作用。4.采用酶学实验方法,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腈菌唑对中华蜜蜂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腈菌唑原药亚致死剂量LD5点滴处理中华蜜蜂保育蜂,48h时GSTs活性显著提高,P450s活性显著降低,而采集蜂GSTs和P450s活性变化均不明显。不同亚致死剂量的腈菌唑处理保育蜂和采集蜂,腈菌唑制剂LD5显著诱导保育蜂P450s活性增强,而GSTs变化不明显;不同剂量腈菌唑对采集蜂的GSTs和P450s酶活均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