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基础地质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分析、离子浓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渤中凹陷CFD6-4油田东营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对于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影响,明确了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东营组储层的粒度主要为细-中砂,砂岩成分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利用基础地质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分析、离子浓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渤中凹陷CFD6-4油田东营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对于研究区储层物性的影响,明确了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岩石学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东营组储层的粒度主要为细-中砂,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压实作用主要为机械压实;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作用、硅质胶结、铁质胶结以及粘土矿物胶结;溶蚀作用主要包括长石、岩屑颗粒以及胶结物的溶蚀等,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B期到中成岩阶段A期。研究区的储层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溶蚀粒间孔、长石及岩屑颗粒的粒内溶孔、晶间孔、铸模孔及少量的生物体腔孔。研究区整体上以次生孔隙为主,其次为原生孔隙,还有少量由刚性颗粒受压破裂形成的微裂缝。通过建立研究区测井解释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研究区在东二段及东三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异常孔隙带。根据物性数据对研究区东营组储层进行分类可以看出研究区储层类型主要为中孔中渗、中孔低渗以及中孔特低渗、低孔特低渗型。研究区优质储层主要受沉积因素、成岩作用、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沉积条件是研究区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具备优势沉积微相以及母岩类型为流纹岩、安山岩的层位往往成为了优质储层,两种喷出岩岩屑含量高的地区易于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的物性,具有较大的粒度也为优质储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后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原因,研究区东三段较多异常孔隙发育点都有溶蚀作用的贡献。胶结作用是研究区物性变差的重要原因,其中东一段胶结作用差,也为优质储层的形成打下基础。而构造运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受到构造挤压运动的影响,靠近边界断层的地层抬升,使储层遭受大气水淋滤作用,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此外微观上的构造运动为流体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增加水-岩反应的面积,促进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储集性能。
其他文献
本文在岩心观察、描述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测井、录井、岩心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大北—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进行标志层的识别及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确定了砂体展布规律及沉积相的类型,结合沉积正演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通过地质统计的方法,综合构造因素与沉积因素对研究区内油气目标的展布范围进
随着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不断深入,海洋宽频地震采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海水与空气的分界面是一个强波阻抗界面,其反射系数达到-0.8至-1。海洋地震勘探中的上行波在接触到海面后会继续向下反射,被检波器所接收,称为鬼波。鬼波的存在使海洋地震资料出现陷频点,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有效带宽,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品质。压制鬼波,补偿陷频点,拓宽地震频带是海洋宽频地震处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海
苄嘧磺隆(Bensulfuron methyl)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由于其降解速率慢,使得在农田土壤中残留严重,易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因此,对苄嘧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问题迫在眉睫,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苄嘧磺隆降解的重要方式。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菌Hansschlegelia zhihuaiae S113为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一株细菌,能高效降解苄嘧
地震波正演模拟是为了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的传播特征,是反演与偏移的基础。其中频率域有限差分相比时间域而言,具有便于实施并行加速、不受稳定性约束等优点。但频率域正演的缺点也相当明显,处理较大模型问题时,会产生巨大的内存损耗,导致运算效率很低。原因就在于频率域正演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大型稀疏矩阵并对其求解,矩阵的维度与网格点数成正比。为了优化内存与效率的问题,大量专家学者在网格方面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工
农田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减少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262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实验材料,于江苏省昆山市、河南省济源市和卫辉市某重金属Cd污染农田进行大田实验,以期筛选出Cd高、低积累小麦品种。同时,利用分布在小麦全基因组上的512个SSR标记,进行籽粒Cd含量-基因型的关联分析。以期关联到与小麦籽粒Cd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与重金属Cd相关的等
L2油藏采用水驱开采,经历40年注水开发已经进入了高含水时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韵律段储量动用程度低,井间剩余油分散,水平井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单井含水高,采油速度低。因此,通过水侵规律和水平井调整技术政策研究,为后期水平井调整提供依据,对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油藏工程理论方法从含水率变化规律、产量递减情况、能量状况评价、注采井网适用性以及采收率预测等方面对油藏开发指标计算与评价。
水平井、大斜度井等非常规油气井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热点,加大开发推进力度对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随钻方位测井是提高水平井储层开采率、实现非常规储层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是评价储层界面、优化仪器钻进方案和提供地质导向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仪器刻度、环境因素干扰等技术问题,随钻方位伽马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本文针对在实际应用中随钻方位伽马测井在不同产状地层中的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盆地内的油气藏类型多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且油气藏常具有低孔、低渗等特点。本论文的研究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的中部。临兴地区是主要产油及产气区块,二叠系太原组地层是主要产层之一,明确研究区太原组地层的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有利砂体分布规律,对该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利用野外露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位于盆地的腹部,多口探井在侏罗系地层中见油气显示,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受多物源供给且相互交互的影响,砂体沉积类型复杂,有利砂体成因机制多样,油气勘探难度较大。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运用岩心、薄片、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与方法,开展了精细的层序地层分析,并结合重矿物、流体包裹体等数据,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该区的物源体系、沉积体系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