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文明的趋势和影响之下,生态已经取得了更大的关注。同时,随着文化转向的提出以及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出版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专著,并在2008年将其发展为生态翻译学。这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基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原则,旨在从全新的视角来检验翻译作品,其核心观点为适应与选择的翻译机制。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孙子兵法》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其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内涵,《孙子兵法》的翻译变得十分的困难而又充满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多数为人熟知并认可的译本都出自西方学者之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才开始翻译这部文学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译者当属林戊荪。本文对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依据,生态翻译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翻译机制做了详实的说明,以提供理论支撑。然后,本文对国内外《孙子兵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为林戊荪英译《孙子兵法》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翻译生态环境。因其卓越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林戊荪被这样一个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所选择,并在其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适应与选择。语言维上,他对词汇和句法策略进行选择。在文化维上的适应性选择主要体现在其对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军事术语的翻译上。交际维上,林戊荪力求达到传播中国文化和澄清“非战”思想的交际目的。总而言之,通过对林戊荪《孙子兵法》英译的研究,本文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可行性和解释力。因此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和批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次,评判翻译好坏的标准是动态的,在对一个译本进行批判之前,人们应采取动态的视角并考虑到此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全部因素。作者希望本文能够促使更多的译者关注生态翻译学并将之用于翻译实践,同时希望更过的学者投身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以充实并完善此理论。最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应该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以鼓励和促进中国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