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凉山:凉山地区地理认识史初探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与中央王朝历经几次离合,最终融入大一统王朝版图中。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设置为民族自治地方。本文意在探寻“凉山”这一概念受历史认识变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过程。从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将其并入大一统帝国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在不断认识凉山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对凉山地区的认识也不断地变化。其中唐代西南民族政权的崛起,使得凉山州的前身——越嶲地区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在宋时,由于统治者保守的心态与实际情况的需要,使得宋人对这一地区产生了疏远,构建了“宋挥玉斧”的故事,因而在认识上出现了的不足之处。这一不足之处并没有随着元、明、清三朝在西南设置土司而得到改善。因而在清末“巴尔克事件”发生时,对凉山缺少相应认识的中央政府显得手足无措。民国时期,知识界开始将目光投向凉山,力图重新认识凉山并加以开发。在国民政府倡导的战时后方开发进程中,人们又重新注意到了凉山在西南大后方所具有的独特地理意义,并试图通过实证主义的科学考察,重新认识并描绘出凉山区域的地理特征。由于凉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使得科学考察在认识凉山、开发凉山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次的考察着眼于大小凉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矿产资源、交通路线、民族问题等方面,不但填补了知识上的不足,也改变与丰富了人们对于凉山地区的认识,为以后的民族地方建设奠定了宝贵的知识基础。本文分为四章,从王朝时代和近代两个时间段考察历代中央政府对凉山地区地理认识的特点及其变化过程,指出推动凉山认识形成的几个关键时期,并从区域史背景切入,分析探讨其中原因。其中第一至第三章以通代区域史的视角,详述凉山地区在王朝时代的认知情况及与其认识形成相关的区域史背景。第四章以近代科学考察对凉山认识的改变为切入点,分析人们在近代后方开发背景下对凉山认识的转变。最后总结了凉山认识史的变化过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其他文献
林风眠是现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将西方的现代派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绘画在形式和内涵、精神和技法、空间观念等多方面进行融合的努力和实践,并卓有成就。其艺术思想与实践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影响。在林风眠的艺术生涯中,涉及的绘画题材颇为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静物等等,而在他的人物画作品中,尤其是以画女性题材为主,可以说占据了其人物画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因此我们在讨论林风眠的艺术时,对
学位
全国出版工作会议1月27日至28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作大
现阶段,乡镇一级政府并未设立审计机关,但是乡镇、农村对审计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在审计全覆盖、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乡镇、农村作为新的审计对象纳入国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大众化旅游逐渐兴起,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简单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参观不再能够完全满足当代旅游者日趋成熟的消费心理。体验经济背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