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位于七星河流域中下游南岸,是三江平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湿地之一。近年来,受村镇扩张,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化现象严重。本研究根据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共设置采样点10个,分别于2017年春(5月)、夏(7月)、秋(9月)三季对浮游生物及水环境理化因子进行采样调查,分析讨论了浮游生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水体理化指标与生物学指数对保护区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调查期间,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73属130种,其中绿藻门与硅藻门种类数最多,分别为59与40种,裸藻门12种,蓝藻门7种,金藻门5种,甲藻门3种,隐藻门和黄藻门各2种。浮游植物种类数春季(97种)>夏季(73种)>秋季(53种)。浮游植物丰度在0.6×104ind./L~506.4×104 ind./L之间,年平均值为44.81×104ind./L,生物量在 0.018mg/L~8.057mg/L 之间,年平均值为 1.24mg/L。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共划分浮游植物功能群25个,其中优势功能群10个。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呈现出D/MP/P/Y—D/P→X2/Y的季节演替规律。将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功能群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显示,影响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水温、浊度、酸碱度和氮磷营养盐。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共采集到后生浮游动物29属46种,其中轮虫种类最多,为37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4种。后生浮游动物种类数夏季>春季>秋季,分别为38、29、21种。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在43.00ind./L~5495.00ind./L之间,年平均值为564.49ind./L。生物量在 0.028mg/L~4.655mg/L 之间,年平均值为 0.69mg/L。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后生浮游动物共划分功能群5个,分别为轮虫滤食者(RF)、轮虫捕食者(RC)、小型浮游动物滤食者(SCF)、中型浮游动物滤食者(MCF)、中型浮游动物捕食者(MCC),呈现出RC/MCC→RF/RC/SCF/MCC→RF/MCC的季节演替规律。将环境因子与后生浮游动物功能群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显示,影响后生浮游动物功能群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水温、电导率、浊度、氯离子和氮磷营养盐。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水温(WT)、氯离子(Cl-)、铵根离子(NH4+)存在显著季节差异。使用营养状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浮游植物功能群Q指数对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为中营养水平,污染程度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