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受力与体验息息相关,在各领域中的新体验—社会流动的极致体验和身体存在的流动性的体验,对所在拥挤的社会环境(人口暴增,琳琅满目的物品)的体验,对速度(身体所处的速度,如乘坐交通工具产生的速度;电影画面具有的速度等)的体验,还有对因艺术品的再一次复制的体验,这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艺术的泛文化。 当代架上绘画中也越来越多借用照片等技术图像的类型来进行创作,由于技术图像本身的限制,其概念化的思维和当代绘画的感性创造相抵触。本文首先解释桑塔格所提出的“新感受力”这一概念,及其大致的历史脉络,而后指出桑塔格所定义的“新感受力”并没有将技术图像这一因素放置到艺术创作中去考虑。随后解释论述了弗鲁塞尔、贝尔廷等人对技术图像的思考,展现出技术图像对于当代绘画创作的限制,究竟在何处。由于技术图像本身即是资产阶级文化的象征化隐喻,提出的此种“新感受力”是一种对抗、批判性的感受力;“新感受力是去总体化,表现个体的特殊经验的感受力。 文章第一部分将阐述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这一学术概念以及相关联的理论背景和历史学术脉络,并阐述了新感受产生的原因,以及20世纪之交技术发明的事物给艺术家带来了的新奇感受对作品的影响;第二部分本文将阐述桑塔格取消掉科学文化与文学-艺术文化的区分的主张,以及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观点与消费社会中波普图像的关系;第三部分,本文将分析技术图像及其限制,讨论技术图像”的研究状况、学术概念、规范或程式和无主体性或对象的技术图像;第四部分本文论述技术图像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关系和影响,分析了消费主义图像的浅薄,物体的序列化和技术图像作为技术的在场及图像的在场让艺术家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从结构上对绘画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了照片这一形式对于架上绘画来说,以何种方式进入架上绘画创作的画面;第五部分为文章的总结。提出个人对桑塔格理论观点的质疑,认为新感受力理论中将现代主义艺术,还是先锋派都是对于看成是新出现的诸如速度等的体验,实质是抹消之后对于一种(泛)文化的体验。架上绘画在面对技术图像之时,如果仅仅接受桑塔格所定义的标准,那么技术图像与架上绘画二者之间几乎是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