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民参与与国家环境治理能力的重构——解读雾霾问题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社会”关系成为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常议常新的话题。其“新”在于社会条件不断变化,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也在新情境下不断调整,动态变迁。近年来,国家经济由伦理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一个典型的代表是雾霾问题。在雾霾的治理上,社会力量发起了“自下而上”的反向运动,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渠道积极与国家互动。国家在互动过程中不但受到了挑战,也完成了环境治理能力的重构。  本文以雾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探究网络公民参与条件下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问题是:一、网络公民参与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即它的样式、途径和缘由是怎样的?二、在网络公民参与的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样态,或曰“国家-社会”关系的新的可能性是什么?对雾霾问题这一个案的分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主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如何发生的;第二发展阶段注重研究国家应对雾霾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社会对国家行为的回应;第三发展阶段以国家环境治理能力的重构为考察重点,兼顾社会心态的转变。纵观2011年至今雾霾问题上的“国家—社会”关系,可以发现,由社会发起的这一自下而上的反向运动并非是简单的社会呼吁、国家回应,而是一个从社会出发,国家与社会双方相互牵扯,不断深入,冲突与协作共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未意图的拓展”,国家和社会都在不断调适,争取对方的协作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互动中,国家权力并非直接的、畅通无阻的得以施展,而是在种种冲突和妥协中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触及社会生活。社会权力的运用同样也是多样化的、分散的。互联网是双方互动的主要途径,但是互联网并非是权力的真空场域,也并非是社会运动的最佳平台,在国家对互联网政治空间的掌控下,网络公民参与行动具有局限性和脆弱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都市类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中的农民工形象建构问题,及这种形象建构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话语分析方法,选取《楚天都市报》、《武汉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媒均面临着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业务日益下滑的困境,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被日益挤压和侵蚀,如果不顺势而变,借力转型,则道路会愈走愈艰。“互联网+”
新闻真实作为新闻业的核心原则之一,在传播事实真相、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中举足轻重。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差异
学位
企业奥运营销是一种企业营销、奥运会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的交集行为。本文首先确定了企业奥运营销的实质,在明确奥运本身的影响力以及对企业的商业感召力日益增强的前提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