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国家-社会”关系成为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常议常新的话题。其“新”在于社会条件不断变化,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也在新情境下不断调整,动态变迁。近年来,国家经济由伦理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一个典型的代表是雾霾问题。在雾霾的治理上,社会力量发起了“自下而上”的反向运动,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渠道积极与国家互动。国家在互动过程中不但受到了挑战,也完成了环境治理能力的重构。 本文以雾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探究网络公民参与条件下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问题是:一、网络公民参与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即它的样式、途径和缘由是怎样的?二、在网络公民参与的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样态,或曰“国家-社会”关系的新的可能性是什么?对雾霾问题这一个案的分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主要探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是如何发生的;第二发展阶段注重研究国家应对雾霾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社会对国家行为的回应;第三发展阶段以国家环境治理能力的重构为考察重点,兼顾社会心态的转变。纵观2011年至今雾霾问题上的“国家—社会”关系,可以发现,由社会发起的这一自下而上的反向运动并非是简单的社会呼吁、国家回应,而是一个从社会出发,国家与社会双方相互牵扯,不断深入,冲突与协作共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未意图的拓展”,国家和社会都在不断调适,争取对方的协作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互动中,国家权力并非直接的、畅通无阻的得以施展,而是在种种冲突和妥协中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触及社会生活。社会权力的运用同样也是多样化的、分散的。互联网是双方互动的主要途径,但是互联网并非是权力的真空场域,也并非是社会运动的最佳平台,在国家对互联网政治空间的掌控下,网络公民参与行动具有局限性和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