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是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植物,原产南美,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对于喜旱莲子草的研究,前人多集中在不同生境、不同营养元素对喜旱莲子草生长繁殖的影响,也包括地下土壤营养成分与喜旱莲子草的研究等方面,但目前仍无土壤增温对喜旱莲子草生长繁殖影响的研究报道。喜旱莲子草在我国扩散的区域为于东经97°以东、北纬45°以南的广大区域;其垂直分布的上限约为海拔700 m,集中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暖温带半湿润以及热带偶有发生。本研究拟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温差,通过选同一克隆种群的喜旱莲子草根状茎(直径约1cm左右,长约3cm,含一个芽)和土壤增温(对照、增温2℃和增温4℃)处理,研究了土壤温度变化对喜旱莲子草根系表型特征、地上茎和叶片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土壤温度下,喜旱莲子草一级根系分枝数、主根直径和长度、根生物量等表型指标参数存在差异。在对照土壤温度、升高2℃和升高4℃的处理水平下,一级根系分枝数在分别为5.5、5.1和5.7个,最长分枝根长分别为20.36、17.96和15.56cm,主根直径分别为1.88、1.89和1.87cm,主根长在三种土壤温度水平处理下分别为8.01、8.54和8.41cm,根生物量分别为5.19、3.88和3.89g。喜早莲子草的主根分枝密度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主根分枝强度则表现为依次增大。土壤温度对喜旱莲子草的最长分枝根长有较大影响,两者有显著的回归关系,表明在一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可以根据土壤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喜旱莲子草的最长分枝根长的生长变化程度。2.在对照土壤温度、升高2℃和升高4℃的处理水平下,喜旱莲子草地上最大节间长分别为4.38、4.94和5.47cm,叶柄长分别为0.54、0.46和0.61cm,叶片数在三种土壤温度水平处理下分别为99、131和138个。土壤温度对喜旱莲子草的最大节间长和叶片数也有较大影响,土壤温度与两者呈显著的回归关系。表明在一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可以根据土壤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喜旱莲子草的最大节间长和叶片数的生长变化程度。3.喜旱莲子草在土壤温度差为2℃和4℃的情况下,其一级根系分枝数的差值分别为0.4和0.2,最长分枝根长的差值分别为-2.4和-4.8,主根直径的差值分别为0.01和-0.01,主根长的差值分别为0.53和0.4,根生物量的差值均为-1.3;最大节间长的差值分别为0.56和1.09,叶柄长的差值分别为-0.08和0.07,叶片数的差值分别为32和39。以上结果揭示了该物种可改变根系的分形模式从而实现多气候带的生存与分布,对进一步揭示喜旱莲子草的扩散机制和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