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是一种典型的山涧溪流栖居的冷水性鱼类。其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由于捕捞强度过大及自然生存条件的改变,使黑龙江茴鱼成为易危鱼类。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名贵的土著鱼类,为人工养殖的发展提供大量苗种,同时也为更有效地保护黑龙江茴鱼的自然资源,本研究采用组织学、繁殖生物学及胚胎学等方法对黑龙江茴鱼的性腺结构及配子发生、精子活力、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最适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进行人工繁殖,也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波恩氏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黑龙江茴鱼的精巢和卵巢结构及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的精巢为小叶型,10月龄左右发育到Ⅱ+期,此时精巢呈细带状,半透明,精巢中以精原细胞为主;3龄精巢达到Ⅴ++期,性腺呈乳白色,横断面为椭圆形或圆形,表面血管增多,主要由精子组成,精小囊破裂,精子充满小叶腔,挤压腹部时,白色的精液会流出;黑龙江茴鱼卵巢为封闭型,10月龄左右发育到Ⅱ期,性腺不透明,扁带状,略带淡黄色,以II时相的卵母细胞为主,少量卵母细胞开始向III时相过渡;2+龄卵巢发育到Ⅲ期,雌雄易鉴别,卵巢扩大,布满粗大的血管,浅黄色,卵粒开始沉积卵黄。卵巢中III时相的卵母细胞较多,也有部分II时相卵母细胞。用BSS和水两种激活剂对黑龙江茴鱼精子活力进行测定,并在4℃和14℃(室温)条件下,对精原液和用ASP稀释的精液分别进行保存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用BSS和水均可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其精子活率分别可达100%和98%。14℃条件下,用BSS激活黑龙江茴鱼精子平均寿命为72.1s,A级(快速)运动时间平均为14.1s;用水激活精子平均寿命为67.2s,A级运动时间平均为12.5s。不同温度保存的精子寿命和快速运动时间也有显著差异:精原液4℃保存2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在70%以上,保存6h后激活率小于20%;精原液14℃保存1.5h后精子失去A级运动,其激活率大于70%,4h后激活率小于20%。经ASP(pH分别为7.0、7.8、8.0、8.5、9.0)稀释的精液,在4℃和14℃条件下,BSS和water对精子的激活率均小于20%,且精子均呈现C、D级运动,1.5h后各保存组激活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BSS对黑龙江茴鱼的精子有良好的激活效果;精原液4℃保存效果好于14℃,在4℃保存条件下2h以内使用,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精液不宜用ASP稀释保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黑龙江茴鱼的人工繁殖。试验用亲鱼60组,性比为1︰1.47。使用DOM+LRH-A2、HCG和S-GnRH-A进行人工催产,胸鳍基部一次注射。挤腹法采卵、采精,分别采用干法和湿法授精,用泉水和井水两种水源孵化。试验结果显示,亲鱼的成熟良好,催产效果较为理想,催产率为95%;雌鱼平均产卵量为1948(884~3504)粒/尾,平均怀卵量为2435(1024~3721)粒/尾;孵化期平均水温7.5(6.5~10. 2)℃,积温达到90~95℃·d眼点出现,100~110℃·d眼点明显;120~130℃·d时开始破膜,190~200℃·d破膜结束;240℃·d开始上浮;260℃·d左右开口。结果表明,湿法授精效果显著好于干法授精,湿法平均发眼率为63.89%,平均破膜率为78.26%,平均上浮率为78.14%;泉水孵化效果显著好于井水孵化,平均发眼率为65.49%、平均破膜率为80.13%、平均上浮率为78.23%。采用波恩试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的胚胎发育及孵化仔鱼卵黄囊吸收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70日龄内的仔、稚鱼进行全长、体重测量,以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受精后原生质集中于动物极,而卵黄则占据了卵的大部分。胚胎发育可分为23个期,包括受精卵(原生质聚集和胚盘隆起)、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低囊胚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原基期、晶体出现期、眼球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孵化仔鱼的卵黄囊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4日龄前吸收相对较快,之后吸收相对较慢,积温达到384.3℃·d (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吸收;仔鱼的全长、体重在36日龄分别达到1.540±0.131cm和0.01081g,之前增长相对较缓慢,36日龄后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