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激光海洋湍流及其下行信道传输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蓝绿激光水下透光窗口发现以来,机载/星载激光对潜通信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限制激光通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复杂的传输信道特征,包括大气信道,气海界面以及海水信道,相对于上述单一信道,激光在考虑泡沫覆盖粗糙海面的整体信道中传输特性研究较少;同时海水中伴随温度波动和盐度波动引起的折射率随机起伏而产生的海洋湍流对传输激光的影响成为近几年研究热点,相对于单束相干光束,部分相干光束及其阵列具有一定的抗湍流效应,因此深入研究其在海洋湍流中的传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海洋湍流对部分相干光束阵列传输特性的影响。同时定量分析了不同海况条件下,激光通过下行信道的能量衰减特性。论文首先介绍了海洋湍流模型,系统分析了湍流参数(动能耗散率e、温度方差耗散率c_T、温度梯度与盐度梯度比值w)对湍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于大气湍流中温度对湍流的影响特征,海洋湍流中盐度对湍流的影响数倍于温度的影响。通过搭建激光液体湍流传输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湍流对传输激光的影响,也为进一步的理论验证提供实验条件。根据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研究了湍流参数对相干与非相干合成GSM阵列光束平均光强以及空间相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湍流强度下,其影响距离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通过计算海洋湍流环境中高斯光束,GSM光束,高斯阵列,GSM阵列的平均光强和光束展宽,进一步证明了部分相干光束阵列在海洋湍流中的传输优越性。同时对于EGSM阵列光束,研究了其通过海洋湍流的空间相干特性以及偏振特性,结果表明:当传输距离较近时,光源初始状态对光束相干及偏振特性起决定作用,随传输距离增加,光束的相干与偏振特性将由光束初始状态,湍流强度以及湍流路径累积效应共同决定。基于Mie散射及粗糙面散射理论研究了蓝绿激光通过海雾,泡沫覆盖粗糙海面以及叶绿素垂直非均匀分布的海水信道的能量衰减特性,结果表明:激光下行信道传输中,叶绿素对激光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海水中传输距离100m接收平面处,不同叶绿素浓度分布会引起-59dB~-110dB的能量衰减,其对激光功率的衰减效应远大于海洋湍流;其次,在风速及能见度较小的浓雾下,激光功率具有相对较大的衰减,在100m的接收平面处,浓雾(V=100m)相较于薄雾(V=1000m)激光透过率极值低约10.7dB。而当能见度达到一定范围(V=500m),风速变化带来的海面粗糙度变化以及覆盖泡沫主要对激光透射角域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对激光功率的透射极值产生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所谓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历一定时间的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之后,其价值观、生产经营模式、员工信念等方面,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展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
过去35年间,洛杉矶的经济和人口持续增长、城市扩张,但是洛杉矶的空气污染水平得到了下降,在达到加利福利亚州和《清洁空气法》所规定的大气质量总体目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极地资源的开发和北方航道的通航对冰区船舶操纵运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论文梳理了冰区航行船舶遭遇不同冰况时的操纵性特点,分析了冰区船舶操纵问题的本质,对国内
对于小电流接地故障,传统基于健全相充电与故障相放电的暂态机理,尚未得到严格理论或实践验证,且仅能反映部分暂态过程。提出一种基于电感—电容(LC)谐振的小电流接地故障暂
对传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选线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基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平台进行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的新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资源,构
2008年9月29日—10月15日使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实时、在线分析了济南秋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并结合气象资料和部分前体物(SO2,NOx和O3)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为了对带月池船舶的操纵水动力进行预报,运用CFD技术和重叠网格技术,以深拖母船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船舶的斜航运动、纯横荡运动和纯首摇运动。将测得的力和力矩进行处理,分
中学数学长期以来只研究确定性数学,而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随机的、偶然的,但偶然中又蕴涵着必然,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某地区的年降雨量”、“某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发病率的95%,但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晰。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几乎都伴有交感神经
近年来,“质量”、“问责”、“绩效”等术语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与文献中频繁出现。高等学校已经逐渐从原来的“象牙之塔”成为“大众之厦”,这意味着高等学校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已不仅限于简单的“高深知识”范畴,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深层次“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保障高等学校公平与效率,推动高等教育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问责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