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革命、职业与保障为研究视角,对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物质环境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小学教育进行分析。选取小学教员为分析对象,侧重考察了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员的来源、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情况,从而对小学教员在陕甘宁边区社会中承担的历史使命有清晰的认知。首先,探究小学教员的来源,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的师资从何而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苏区的小学教员是最初的来源。抗战时期,边区政府为发展小学教育,采取了培养新型小学教员、吸收外来知识分子、争取改造旧有教员等措施。尽管小学教员来源多样,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师资紧缺的问题。其次,分析小学教员的教学活动,探讨小学教员动员与巩固学生、解决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活动。小学教员为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完善教材,采取了改进教材内容等措施。同时,注意改进教学管理方法,采用了讲授、辅导、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取了学生自我管理方法。这一时期的教学管理活动,体现了小学教员的革命担当。再次,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探讨如何保障小学教员的日常生活。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边区政府采取群众劝募等措施补充小学教育经费,体现出革命与教育并举的特点。边区参议会通过改善小学教员的物质生活的议案。基本生活的保障,提高了小学教员的社会地位,也益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最后,论述提高小学教员的教学技能,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详细的数据概述小学教员的质量状况,小学教员通过进修、学模范等方式,提高教学技能。分析了小学教员的任用、考核和解聘,边区政府制定条例或法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边区教育厅采取了暑期师资培训班等措施,加强教员的职业化培育。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员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边区小学教员的生活状况和自身素养,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在革命年代,小学教员,不仅是一个职业,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