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视野与“呼兰河”故土——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转变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与30、40年代左翼文学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文学史家对她的评论往往欲言又止,这种欲言又止使萧红饱含新意与创造力的作品一直处于有待重新发掘的境地。如果说萧红仅仅作为左翼文坛的一员存在,那她的作品也许就没有再次被单独提出的必要了。正是与启蒙的、左翼的文学的复杂关系才真正凸现出萧红作品的特异之处。 总的看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创作路向上的转变使得将萧红奉为“左翼”作家、抗日作家的批评家们犯了难。在对萧红前期作品《生死场》和后期作品《呼兰河传》的褒贬不一的评价中,后世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可能。之前的研究多将重点放在《生死场》的研究以及对萧红前后期创作的“统一”上,却无从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论述其“转变”的原因。本文拟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启蒙和故土两种主题的转变“故乡”,论述萧红对于启蒙的态度,和在矛盾中对“呼兰河“故土的寻求。
其他文献
弗洛伊德在对梦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无意识的存在,引起世人关注的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对无意识更深入的研究。拉康就是对无意识理论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主要贡献者,他认为无意
本文主要研究成仿吾的文艺思想及文艺批评的相关理论,在以往学者对成仿吾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成仿吾文艺观研究的现状以及薄弱之处,对成仿吾文艺思想的形成
米勒在中国的接受受到他的“解构主义”的理论姿态影响,以至于大量的论文都集中在他的“解构主义”方面,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米勒在1966年结识德里达以后,思想发
沈从文和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极富地方特色,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辅相成,构成了湖湘文化的一种对话与互补,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一、从文本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嵩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洛徐片。大章乡位于嵩县西部。本文详细调查研究了大章方言,描述了该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和一些较为特殊的语法现象。 本文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