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不得不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分布失衡。由于优惠政策常年集中在工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工业迅速发展,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地域分布失衡。不管是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逐渐拉大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善;第三,资源利用不合理。政策的导向、资金的涌入使中国东部地区被过度开发,产生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紧张、资源争夺加剧等后果,而中西部地区因缺乏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撑,使得大量的资源被闲置浪费。因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纽带,不仅可以引进境外先进的技术、学习相关的管理经验,而且能够利用境外的消费市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正确引导对外直接投资无疑会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从影响机理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考察双向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索中国如何在东道国和投资国双重身份下通过国际直接投资途径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维持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在综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运用理论与实证方法探讨双向FDI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首先,梳理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中国近年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各区域的分布、规模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其次,根据相关文献理清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关系,从理论层面梳理出具体的影响机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两种投资方式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即在此过程中,中国可获取技术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变国内已有的供给需求情况,将国内现存的劣势产业、边际产业转移到国外,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在明确了具体的影响机理后,根据研读以往的相关文献,利用2005-2016年中国29个省(西藏、辽宁省除外)的国际直接投资相关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对双向FDI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加入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开放度、固定资产投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R&D经费投入、居民消费水平、各产业总增加值为中介变量,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IFDI和OFDI通过不同的中介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向FDI确实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与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较大。其中,IFDI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需求效应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而OFDI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不明显,供给效应则更为有效。说明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要掌握核心科技,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有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后,根据上述结论,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背景,本文提出充分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重视科技创新,有效扩大和刺激内需,调整国内供给,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本文弥补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时,只从IFDI或OFDI单方面考虑的不足,且验证了 IFDI和OFDI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传导机制,为已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研究思路。但在实证分析中,可能由于现有数据有限和控制变量设定较少,存在实证结果有偏差或不能很好的反映双向FDI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真实关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