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超矮秆突变体基因的初步定位及其表达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xi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地棉矮杆资源较少,陆地棉超矮杆是一种新发现突变体材料。本项目组前期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超矮杆突变性状是受一对完全隐性基因du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方式简单,是赤霉素(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本文从以下凡方面对该突变体开展了研究。   1、采用“新陆早16”和“超矮1号”配制的F2作为定位群体,通过对双亲以及近等基因池的筛选,在1350对SSR引物中共获得70对多态性引物。利用Join Map4.0软件分析并构建连锁群,其中36个标记可以连锁,分别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超矮杆突变性状位于连锁群LG01。与目标基因du连锁的分子标记有7个:NAU2679、NAU2749、NAU905、NAU2838、NAU5373、NAU2238和NAU4946,它们皆为共显性标记。参照Guo等棉花遗传图谱,标记NAU4946、NAU2238、NAU905、NAU5373和NAU2679位于第6染色体上。目标基因du位于NAU2238和NAU494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5cM和1.5cM。由此推定du在第6条染色体上。   2、“超矮1号”为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以“超矮1号”突变型与其野生型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对G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超矮突变体的发生主要与合成GA的3个关键酶基因的下调表达密切相关: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KO),突变体比野生型的cDNA的表达量只有野生型的10.4%。古巴焦磷酸合酶(CPS),突变体表达量只有野生型的26.3%。(3)内根-贝壳杉烯酸氧化酶(KAO),突变体表达量只有野生型的25.3%。   3、通过对其中下调表达最明显的关键酶基因KO的cDNA片段进行测序,得到了一个大小为79bp的序列。以该序列作为查询探针,与其他作物中的mRNA序列进行tblastx比对,结果显示该序列与赤霉素合成途径中的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KO)的mRNA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挑取蓖麻(Ricinus communis)、板栗(Castaneamollissima)、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玉米(ZEA)、莴苣(Lactuca sativa)、水稻(Oryza sativa)、甜菊(Stevia rebaudiana)、笋瓜(Cucurbita maxima)、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咖啡(Coffea)、草莓(Fragaria)和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的相似氨基酸序列与原EST序列(DT574281)对应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通过该序列设计的引物位于保守区域,间接证明了该引物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为下一步在棉花中克隆该关键酶基因全长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城市垃圾)处理不善、污水灌溉、污泥农用以及施用含有重金属元素的肥料等,导致了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急剧增加。镉是一种对动植物有毒害作用的痕量重金属元素,镉具有高的移动性和低的中毒浓度,半衰期长,不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极易被植物吸收并累积,其污染为不可逆的过程,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当水稻生长在镉污染的土壤中时,镉在其根、茎、叶
水稻叶色淡化突变体是水稻叶色突变体中的一种,在水稻的光合作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体的遗传分化及发育等基础研究和作为标记性状的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水稻叶色淡化突变体112的遗传特性和控制该性状基因的功能,并最终实现对该基因的克隆,本文对该突变材料进行了叶色特征、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等方面的研究,且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表明,叶色淡化突变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植物基因组的某些位点发生变异会影响叶绿素的代谢,从而导致植物的叶色发生改变。叶色突变体不仅在研究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叶绿体结构、功能、遗传、分化与发育以及细胞遗传转化、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作为形态标记在生产实践中应用。通过化学诱变水稻品系10079,得到一份黄绿叶突变体ygl80,研究了该黄绿叶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利用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