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采择对疼痛共情种族偏向的影响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476789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样一个个体相互联结的自然和社会体系中,共情是生物进化及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驱动的重要能力和社会现象。同时这种能力又促使动物乃至人类可以更自如地生存和发展。疼痛共情作为共情的特殊形式与共情有着十分相似的机制,成为了研究共情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向。人类处在多元文化紧密交融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之间有相似的共情表现吗?已有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共情包括疼痛共情在不同文化(或种族)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研究者们不仅在探究这些差异的存在,更在探究差异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如何改变这些真实存在的共情偏向。观点采择是其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的方法,可以影响不同文化(或种族)间的共情或疼痛共情的偏差。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被试和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被试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实验,采用疼痛共情的程序来探索中国被试和非洲留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对相同种族和不同种族的疼痛共情差异。并使用启动被试的观点采择的方法对被试所进行的疼痛共情任务进行影响,来探究观点采择对这种差异的影响。实验一以40名中国学生和48名非洲学生为被试。采用2被试种族(中国学生/非洲留学生)×2评价对象(同族/异族)×2图片类型(疼痛/不疼痛)混合设计。所有被试先进行疼痛共情评价,再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中国被试在疼痛图片的共情上有种族偏向,即对同族的疼痛共情要高于异族;而非洲被试在对非疼痛图片上的共情有种族偏向。非洲被试与中国被试的内隐态度有显著差异。实验二以80名中国学生为被试,采用2观点采择(有/无)×2评价对象(同族/异族)×2图片类型(疼痛/不疼痛)的混合设计;80名被试同样先进行疼痛共情评价,再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和人际反应指数量表。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共情特质上无显著差异,相较于未启动组,启动观点采择的被试不论是在对图片中的人疼痛共情还是在引起自我不适感的评价上都显著提高,但并未发现本研究所用的指导语可以消除种族间的偏向。
其他文献
问题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等概念以结构图的方式提出
美国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反应。”那么,何谓有效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
期刊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使得虚拟实验技术也日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虚拟实验是一种新的实验模式,具体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各种虚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