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理论一直争执不下,虽然世界普遍认同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都在努力发展自由贸易区,如美国着力推进的跨太平洋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和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等。但绝对的自由贸易只存在于纯粹的贸易理论中。现实世界中,包括我国在内,则都是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的结合。 本文运用关税内生性理论框架,先从自由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两方面,阐述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关税的内生性理论却可以有效的解释现存的关税保护政策的合理性,并运用关税内生性理论对我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作出分析和考虑,最后利用中国的工业数据,对我国的关税内生性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从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争论入手,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讨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和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其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其都把关税政策当做外生变量来看;二、理论所得结果与现实不符。 其次,把关税内生性理论分析范式运用到我国的贸易政策制定上来。从我国贸易政策的国家目标、国内利益集团和国际贸易体制等方面对我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约束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国内政治,经济利益集团和国家利益与我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关系和对贸易制定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WTO的贸易协定,研究我国制定贸易政策时所受到的WTO规则的限制。 再次,借鉴盛斌和其他前人的研究方法,选择2005-2010年一共6年的中国工业数据,利用Eviews7对数据进行回归并采用Hausman检验,选择适合的混合计量模型对关税内生性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考察体现“国家利益”和“利益集团”特征的变量对关税政策形成的混合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关税内生性理论模型在中国也是成立的,我国的关税政策既反映了国家战略主义,又体现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平衡。名义保护率高的的行业是那些影响力系数、利税总额较高,竞争力指数、出口外销比和用汇集中度较低,企业单位数较少的工业行业。基于实证的结果,与盛斌的结构参数进行对比,并找出变化的原因,提出中国在现阶段要实施适度保护贸易政策,这是整个国家和整体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利益整合机制、注重消费者、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等优化贸易政策制定程序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