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地区差异是伴随我国体制结构转型、经济快速增长而出现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反过来作用于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并影响到各个地区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形成。要缩小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差异,使其在整体上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必须首先对我国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影响其分布的各个影响因素做出详尽的分析,从而才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搜集了我国1997年——2008年人力资本的相关数据,建立了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体系,从存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各地区人力资本状况进行考察。这些指标包括: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人口比重、初中人口比重、高中人口比重、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文盲率。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地区划分为五大类,对各大类所含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东部人力资本状况优于西部,北部人力资本状况优于南部的结论。另一方面,本文通过比较各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以及同一指标在不同年份的相关系数,分析了人力资本在考察期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除文盲率和小学人口比重外,其余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呈下降趋势;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相关系数最低且保持平稳。在地区差异的时间演变方面,本文还利用人口地理学的重心模型,计算了人力资本重心和人才重心,描绘了二者在考察期内的运动轨迹,发现后者较前者更有规律,但两个重心都向西向南偏移了。最后,为深入探讨影响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经济学模型,同时做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在理论经济学模型中,本文整合了个体决策的两个过程:即选择去何处接受教育和选择去何处工作,收入、教育成本、生活成本以及公共产品等因素通过作用于上述两个决策过程,而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以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为因变量,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年均消费、失业率等为自变量,运用SAS9.0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回归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最后结果表明:收入、每万人拥有的医护人员数、平均每个城市的路灯数对两个自变量均有显著影响;生活成本对人均受教育年限影响显著,对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无显著影响;政府教育投入对人均受教育年限影响显著,政府的高等生均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人口比总无显著影响;失业率对两个因变量均无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本文最后针对改善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给出了一些可能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税收手段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强软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信贷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