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低频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法与单纯电针治疗法两种方式对中风后弛缓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对比,评价两种方法在治疗结果上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低频穴位电刺激对改善中风后上肢弛缓瘫的作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优化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上肢弛缓瘫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结合电针组(治疗组)、电针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所有纳入患着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康复训练。电针组每日一次治疗,每次30分钟,低频电针组每日各一次治疗,时间分别为30分钟。疗程:每周治疗7天,一天一次,四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一个疗程后(28次)分别记录上肢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BI)、徒手肌力测定(MMT)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本课题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频电针组和电针组经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提高上肢运动功能,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频电针组优于电针组。2.低频电针组和电针组经治疗后Barthel ADL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频电针组优于电针组。3.低频电针组和电针组经治疗后徒手肌力测定(MMT)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提高上肢肌力,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频电针组优于电针组。4.低频电针组和电针组经治疗后上肢关节活动度(ROM)与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提高上肢关节活动度,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频电针组优于电针组。结论:1.电针治疗和低频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均可以改善中风后上肢弛缓瘫的肌力、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2.低频电刺激结合电针疗法对于改善中风后弛缓瘫患者上肢功能重建作用明显显,优于单纯电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