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诗学是认知科学在文学阅读中的应用,它关注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由于读者对文本语言的识别和理解需要采用多种认知策略,因此在认知层面上阐释文本意义的建构能更充分地解释文学语篇中的语言形式和文体功能。作为认知诗学中重要的认知模型之一,文本世界理论主要解释语篇的认知加工过程。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小说语篇进行分析,可以探寻小说文学意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形成机制。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他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传奇的人生经历及公众形象对二十世纪的小说及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以冰山风格著称。这种写作风格渗透于它大部分作品中,尤其在以对话为主且省略背景知识的短篇小说中最为突出。为了全面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读者需要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小说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去探索小说世界中未知的部分,即水面下的“冰山世界”。目前国内对海明威的研究有很多,但很少有从认知诗学角度研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基于此观察,本文基于认知诗学理论框架下的文本世界理论,辅助以可能世界理论,立足于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探讨了海明威的三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和《雨中的猫》。通过分析各部小说的文本世界和主人公的认识情态世界的冲突,解释读者在阅读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建构及认知机制,为探索冰山下的丰富的文本世界提供了认知理据。本文认为,文本世界理论是打开海明威作品水下璀璨的“冰山世界”的钥匙,它为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读者积极参与到小说世界中,更好地解释了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的心理世界。目前,文本世界理论没有用于作家风格的研究,本文将尝试将该理论运用于探索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希望能对文本世界理论的认识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