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结构与经济收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张,多层次多元化的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负面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同时,相关的研究显示我国各地区的银行业结构变迁并不同步,且银行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显著。因此,为了更好发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作用,有必要对我国银行业结构与经济收敛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文主要对银行业结构与我国经济收敛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归纳总结银行业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收敛及收敛条件的相关研究,并评析当前研究的进展。第二,选择指标对我国银行业结构的变迁及地区差异进行测评。第三,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视角分析不同规模银行的信贷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收敛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实证检验的理论根据。第四,根据理论分析构建计量检验模型,并利用1995-2007年全国各省市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五,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银行业结构的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结构的地区差距明显,且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较高的银行业集中度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阻碍作用,而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有助于经济增长;中西部地区银行业集中度降低能较大程度促进经济增长,东部地区银行业集中度降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银行业结构的地区差异是显著影响我国经济收敛性的因素;同时,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是银行业结构作用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的主要机制。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我国银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应该是建立大银行与中小型银行共同主导、分工合作的银行业体系;区域有别地推进银行业改革,中西部地区银行业结构调整应该先行;以经济结构调整来推进银行业结构的优化;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进一步推动银行业的多元化经营。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于历史文化、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省、市、区的市场化水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市场化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市场化途径就是以浙江省为代表的沿海“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和以安徽为代表的内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前者带有原发性、内生性的特征,政府作用有限,因而市场化水平较高;后者政府主导色彩浓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被称作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奇迹”,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隐忧。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参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作为农民工主体、经济建设主导力量的新生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