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淋巴结转移是妇科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明确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状态,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肿瘤分期及预后评估价值明确,可能有益于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在尽一切可能将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的同时,不应忽略了那些已被或可能被肿瘤侵犯并随时有可能向全身输送癌细胞的淋巴结的存在。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包括两种手术途径,即腹膜外和腹腔内淋巴结清扫,临床以腹腔内淋巴结清扫术多见。传统腹膜内淋巴结清扫术即推剪法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以血管为中心,利用剪刀等器械锐性剪开血管鞘膜,轻柔推剪或以血管拉钩提起动脉,将其周围淋巴脂肪团剔除,遇有血管,可结扎、可电凝、可上夹。由于盆腔淋巴系统总是与血管并行,采用以上方法清除血管上的淋巴结,技术性复杂,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手术时间较长,不易掌握。而且传统术式在清除淋巴结的同时,一并清除相关毛细淋巴管及淋巴管,破坏了机体淋巴回流通路,术后极易形成淋巴囊肿,发生率可达到4.3%~48%,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应尽量避免淋巴囊肿的形成。当淋巴管和淋巴结已有转移癌,造成淋巴正常引流通路梗阻时,癌细胞可通过淋巴侧支循环或逆向渗透向非正常淋巴引流路径扩散,但目前无资料显示肿瘤细胞可刺激新生淋巴结形成,因此保留淋巴管系统是可行的。如果只切除相应区域淋巴结而尽量保留淋巴回流系统的基本结构,是否可依靠患者自身修复而有效预防淋巴结囊肿的形成?是否可有效简化手术步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基于以上问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经不断探索,本研究创新采用一种新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暂命名为“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该新型术式有目的性的摘除淋巴结组织,尽量降低对淋巴管系统及血管鞘膜的损伤,明显减低淋巴囊肿形成率,缩短手术时间,并可增加淋巴结的切除数目。目的:为简化手术步骤,减低手术难度,降低淋巴管及血管鞘膜等组织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预防淋巴囊肿形成,本研究创新采用一种新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即“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手术开展情况,从理论及临床实际上论证该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同组手术医师完成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100例,根据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0例,行传统推剪法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研究组50例,均行新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即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恶性肿瘤种类、期别等)及手术相关情况(淋巴结清扫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囊肿发生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将传统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与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平均淋巴囊肿形成率。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时间(分别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时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骶前区淋巴结清扫时间)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2)两组患者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包括左侧、右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骶前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认为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较传统推剪法淋巴结清扫术能增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由于腹主动脉旁及骶前区淋巴结数目较少,清扫数目波动范围较小,因此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淋巴囊肿、血管损伤、输尿管损伤、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尿潴留。研究组与对照组淋巴囊肿形成率分别为12.0%(6/50)、34.0%(17/50),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6.83,P=0.009<0.01),而两组患者在血管损伤、输尿管损伤、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较传统推剪法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在明显降低淋巴囊肿形成率的同时,并不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1.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能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步骤,降低手术难度。2.徽式定位逆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能增加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显著降低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率,而不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