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商周至秦汉,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宗族相应地兴衰更替着。与此同时,选官制度也随之不断变革。商周时代宗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商王朝和周王朝是商人和周人各自建立的部族国家,当时实行与部族国家相适应的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了领土国家。世官制受到遏制,出现了军功爵制,荐举选官开始盛行。随着商周旧贵族的逐渐衰落,一批新兴的贵族取而代之,新旧贵族此长彼消,这就是孔子惊呼的“礼崩乐坏”。嬴姓是春秋初才受封的新贵族,秦王嬴政翦灭六国贵族、统一中国建立了秦王朝,这是先秦贵族最后的辉煌。然而,伴随秦的二世而亡,先秦时代的贵族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建立汉王朝的刘邦及其大臣几乎都是平民,开创了汉代布衣卿相的局面。汉朝实行察举、征辟、赀选、任子等选官制度,但是同时刘邦又分封了很多同姓王,使刘姓成为第一贵族。平民出身的布衣卿相也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逐渐使自己的宗族发展成为豪强大族,后来他们又通过实行九品中正制发展成为真正的贵族——门阀士族。商周至秦汉的宗族经历了由商周贵族——春秋战国新旧贵族斗争,新贵族取代旧贵族——嬴秦贵族——汉代豪强大族的变迁。一方面选官制度随宗族的变迁而变革,另一方面选官制度的变革又推动了宗族组织的发展。宗族组织的外在形式不断变化,而其内核——宗法观念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