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组的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多糖具有抗炎、抗菌作用,然而,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道微生物组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沙门氏菌是一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也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食源性病原体。本试验以感染沙门氏菌的肉鸡为模型,研究在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的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试验使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牧场提供的紫花苜蓿,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苜蓿多糖。饲养试验采用双因素实验设计,选用240只1日龄的白羽肉鸡(混合性别),将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4个处理组分别为:CON组(基础饲粮),CON+SA组(基础饲粮,感染沙门氏菌),APS组(基础饲粮+500 mg/kg苜蓿多糖),APS+SA组(基础饲粮+500 mg/kg苜蓿多糖,感染沙门氏菌)。试验期间,肉鸡自由采食和饮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的紫花苜蓿多糖,是由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2.02:6.25:3.66:16.46:2.36:0.77:57.13:11.36,分子量为3.30×10~6 Da。(2)在42天的生长期内,添加苜蓿多糖的两组显著增加了(P<0.05)肠道免疫球蛋白G和A水平。(3)在21天和42天,APS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显著大于CON组(P<0.05),APS+SA组的隐窝深度显著小于CON+SA组,这些变化显著增加(P<0.05)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比率。在42天,添加苜蓿多糖的两组肠道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MUC-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5)。(4)在14、21和42天的时候,CON组的平均分类操作单元(OUT)数量分别为325、405和647;APS组的平均OTU数量分别为309、456和434;CON+SA组的平均OTU数量分别为361、482和431;APS+SA组的平均OTU数量分别为419、408和699。在14天和42天时,APS+SA组的OUT数量显著大于APS组(P<0.05),可以看出,在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会增加受沙门氏菌感染的肉鸡盲肠内OTU数量。(5)在门水平上,不同日龄肉鸡的盲肠微生物均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拟杆菌门的丰度持续增加,而厚壁菌门的丰度和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持续降低。(6)Odoribacter和Bacteroides是肉鸡盲肠菌群中,与肉鸡体重直接相关的核心微生物。综上所述,无论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感染,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均可通过调节肠粘膜的形态和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善肉鸡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沙门氏菌感染增加了肉鸡肠道菌群中兼性厌氧细菌或潜在病原体的数量,而在饲粮中添加苜蓿多糖促进了有益细菌的增殖。苜蓿多糖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增强剂,增强肉鸡的肠道健康,提高免疫力,促进肉鸡快速生长。
其他文献
针对超高空长航时飞行器,特别是临近空间飞行平台应用技术,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对临近空间高比能量锂离子蓄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进行了合成研发。通过对高比能富锂锰基材料合成
分析粗粒土及其压实特点,指出在粗粒土路基压实度的评定过程中对等性的重要性,合适的指标取值和评定方法.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较特殊的三角形,其性质丰富多彩.故与其有关的问题也灵活多变,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漏解现象.要想准确求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一定要分类讨论(尤其是当题目没有给出
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对外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免疫艾滋病婴儿诞生,她们成为世界上首例经基因编辑出生的婴儿。消息一出即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对基因编辑婴儿的讨论。基因编辑婴儿即生殖系基因编辑,是指对生殖系基因组添加或删除特定DNA片段,以达到修饰目的的技术。CRISPR/Cas9是目前基因编辑操作最为高效、简便的手段,但存在脱靶率高、后果不可逆的技术风险。加之生殖细胞具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