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性支柱产业。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地理集中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环渤海地区的制造业区域增长极。这些制造业区域增长极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存在着制造业结构同构的现象。产业结构同构必然导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使得各地区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阻碍了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解决制造业区域增长极之间的问题,仅依靠地方政府和部门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统一协调,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实现制造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制造业区域增长极的企业竞争战略问题。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业区域增长极的竞争战略分析模型。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竞争战略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不同竞争战略选择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竞争战略下创新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竞争竞争战略所采用的具体竞争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首先,对制造业区域增长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制造业总产值、利润及利税总额、科技创新能力等指标;运用复合区位商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随后,对竞争战略模型的内容进行论述和分析。竞争战略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方面,在构建先进性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制造业的集聚产业进行了先进性评价和分析;对制造业的集聚产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进行了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运用D-S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产业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从资本深化、资本报酬率及其增长趋势方面对制造业集聚产业未来的竞争潜力进行了具体分析。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创新研发投入及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方面,以2008-2012年307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关假设,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假设逐一进行验证。制造业企业竞争策略研究方面,以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实证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6份。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基于全文的分析和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20个制造业产业至少在一个省份形成了集聚。这些制造业产业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至2011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集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中,上海有3个,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和家具制造业。江苏有3个,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浙江有2个,分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广东有2个,分别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制造业集聚产业进入资本深化阶段比较完全的是江苏和浙江两省,其次是上海市,基本还没有进入资本深化阶段的是广东省。进入资本深化阶段的制造业产业中,浙江有19个,江苏有18个,上海有12个,广东只有2个。制造业集聚产业在资本报酬递增方面表现各不相同,有一些出现了资本报酬递增的效应。在资本报酬率效应方面,制造业集聚产业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4)低成本竞争战略和差异化竞争战略都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相比低成本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在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方面的影响更显著。差异化竞争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正相关,低成本竞争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的关系不显著。创新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且具有滞后性,对后一期的企业绩效影响更大。竞争战略与创新研发投入两者共同作用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差异化竞争战略下研发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绩效,而低成本竞争战略下研发投入将使企业绩效受损。 (5)制造业企业所采用的部分主要竞争策略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竞争战略问题有所不同,相应地会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实施的每一种竞争战略都有一种或多种主要的竞争策略。与低成本竞争战略相对应的竞争策略主要强调生产环节效率的提高,与差异化竞争战略相对应的竞争策略主要强调产品创新和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