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盈利模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业频频出现。由于大量互联网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看不到赚钱的“钱景”,于是引起了人们对新经济企业盈利模式的思索和研究。实际上,不只是新经济需要研究和反思盈利模式,既使是在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经济和传统产业中,每天也仍有大量企业因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倒闭,因而,盈利模式是每个企业都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没有盈利模式、或者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缺乏环境适应性,企业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资本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寿险公司的入侵,我国的寿险企业这些年来也一直努力地进行着自身经营管理的改革,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引入实施 ERP 等系统,不断提高着经营效率,但却忽略了盈利模式和经营战略。换句话来说,我们也许有了很多“如何去做”的工具,但却缺乏“如何运作”的思考与运营。因此,本文试图对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求为我国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 文章首先在对盈利模式的内涵、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进行了界定,并在寿险公司经营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寿险公司盈利模式与一般工商企业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求对寿险公司盈利模式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在对寿险公司盈利模式概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阶段并对盈利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研究,指出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存在对利润源认识不足、产品创新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有待提高、营销理念尚未真正建立、服务手段趋同、资源整合不足等六方面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竞争观、人才缺乏、体制有待改革、相关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的欠缺等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有不足就需要改进,而改2进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笔者先分析了盈利模式转型的外部环境背景,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如何转型。鉴于中资寿险公司这个集团中的寿险公司规模不一、强弱不等、各有特点,因此文章采取了个案分析的形式,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转型(已实行的和可能选择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市场定位+产品+服务+管理+创新”的转型构想。文章的具体框架和各部分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 概念界定文章界定了盈利模式的概念: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资金、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整合,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一系列设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并对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特征进行了阐述。进而在寿险公司经营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其与一般工商企业的盈利模式差别进行了分析。第二章 阶段与现状分析第一部分: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阶段分析文章依据中国寿险市场结构的演进将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发的盈利模式阶段(1982-1990),这个阶段的寿险市场由中国人保垄断经营,其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自发性,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盈利模式。第二个阶段:以个人营销为核心的盈利模式(1991-1999),市场上的竞争主体开始逐渐增多,打破中国寿险市场完全垄断的格局,为整个寿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阶段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开始由自发的盈利模式向自觉的盈利模式转变,是一种以销售为导向的盈利模式,并由 92 年进入上海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带来的新的营销渠道——个人营销引发了寿险业的高速发展,也使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个阶段:自觉的盈利模式(1999-至今),由于入世,众多中资寿险公司纷纷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管理,开始由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盈利模式已经转变为一种自觉的盈利模式,如何获取更多的利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成为公司管理中一个3很核心的问题,但新型盈利模式的构建仍在探索之中。第二部分: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现状分析文章认为中资寿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利润源的认识、分析不足;产品创新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有待提高;营销理念尚未真正建立;服务手段趋同,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接着笔者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的探讨。企业内部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竞争观,长期战略思维未能深入经营行为,以及体制原因和人才缺乏。而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相关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的欠缺则是导致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存在问题的主要外部根源 。第三章 动因与外部环境背景分析第一部分:动因分析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首先,市场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因;其次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转型的直接动因——竞争环境变化;最后分析了转型的内在动因——寻求价值最大化。第二部分:外部环境背景分析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转型的外部环境背景。一是投保人需求的多样化和侃价能力的增强使得寿险公司必须从投保人的需求出发开发产品、提供服务。二是替代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