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C行臂X光机和神经刺激器双引导下阿霉素半月神经节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在神经刺激器发出的不同脉冲电流强度下,治疗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的对照。方法:2007年1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8例,在C行臂x光机和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下,采用阿霉素半月神经节微创介入术对其治疗。根据神经刺激器发出的不同刺激电流分为三组:A组,刺激电流<0.1mA;B组,刺激电流0.1-0.4mA;C组,刺激电流>0.4mA。治疗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心电监护,消毒铺巾,确定口角外侧凹陷处,局麻下于simens powermobile-C行臂机(德国)引导下用10号穿刺针向颅底方向进针。在引导针指示下,穿刺针接近卵圆孔时,连接神经刺激器缓慢进入卵圆孔,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并逐渐调节刺激电流至最低。在下颌肌肉仍有节律的颤搐且C行臂证实针尖处于卵圆孔内缘(见图1-2),记录神经刺激器显示刺激强度,随即注入1%利多卡因0.5m1行试验性阻滞。15min后,若患者疼痛区域较对侧有所减轻,皮肤阻滞范围符合要求,无其它异常症状和体征时,缓慢注射得宝松(比利时J20080062)lm1,0.5%阿霉素0.5m1,退针后创可贴粘敷针眼。观察病人无不适,安返病房。于术后1个月、2个月、4个月、8个月、16个月、24个月随访,分别记录比较三组Mc Gill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总分、现有疼痛强度(PPI)、数字疼痛分级(NRS)及疼痛缓解度、睡眠评分、术后服用镇痛药比率和介入治疗副作用的不不同。结果:随访有效病例103例,A组(35例)与C组(30例)相比,PRI总分、在术后16、24个月差异显著(p<0.05);NRS、PPI、睡眠评分分别在术后24个月差异显著(p<0.05);B组(38例)与c组相比,PRI在术后24个月,差异显著(p<0.05)。A组1、2、4、8、16、24个月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2/35)、94.26%(33/35)、94.26%(33/35)、85.70%(30/35)、82.86%(29/35)、80%(28/35);B组分别为84.21%(32/38)、89.47%(34/38)、86.84%(33/38)、78.94%(30/38)、73.68%(28/38)、71%(27/38);C组分别为76.6%(23/30)、80%(24/30)、76.6%(23/30)、66.67%(20/30)、63.33%(19/30)、60%(18/30),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在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目感觉减退,术后一个月感觉减退比率分别为A组25.71%、B组26.32%、C组33.33%,随时间变化逐渐好转,24个月时感觉减退分别为A组2例(5.71%)、B组3例(7.89%)、C组3例(10%),P>0.05;A组2例、B组4例、C组6例疼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24个月时疼痛复发率分别为A组17.14%、B组18.42%、C组20%,p>0.05。结论:1C行臂X光机和神经刺激器双引导下阿霉素半月神经节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刺激器所发出的电流强度越小,介入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越好且能有效避免由于损伤触觉神经而出现的感觉丧失等并发症;2当刺激电流强度<0.4mA时,说明针尖处于最佳位置,阿霉素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最好;3三组疼痛缓解度及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相对小剂量的阿霉素可以达到同等的治疗效果,进一步证实了,阿霉素对感觉神经的高度选择性及靶向性地毁损传导痛觉纤维的中小细胞;4.本法区别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治疗后感觉减退的发生比率低且可逆,不会出现由于损伤触压感觉、本体感觉神经而所致的感觉丧失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