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物之思及其启示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海德格尔的物之思为中心,沿着海德格尔的论述,首先寻绎他不同于以往的理性思考和认识的“思”;然后,借其思之路径,考察他如何展开具体的“思物”,以及,在具体对物的考察中展现出来的思的现象学存在论品质。由此体认海德格尔的思(包含物之思在内的一切思)之澄明,和科学思维的辩驳和反思。   为此,文章第一部分,探讨何谓思,它怎样存在、又有怎样的特点,人为何需要思,以及如何获得思。文中指陈,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亦非等于思;接着叙明,海德格尔的思,根本上就是存在之思,即思在。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思在也意味着“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为了真正将真理带到思的面前,思反对评价。因为准备性的思要做的,就是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与在的本源关系中。最终,通过思,使入进入一种无蔽的境地。   第二部分,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物的探讨为中心,通过梳理文路,揭橥海德格尔在文中是如何探讨物的。首先,追寻他由什么问题导入对物的探讨;其次,在进入对物的具体探讨之后,如何对历史上流行的关于物之物性的三种解释进行爬梳、辩驳,如何否定性地展开物之思的。最后,在具体的讨论中,彰显海德格尔的思之脉路,极力指出他的现象学之思的行进,以及在此思之下的对物的深入开掘。   第三部分,紧承接上述探讨,在指出海德格尔虽然批判性(消极性)地展开了现象学的物之思、但未彻底澄清的情况下,集中考索晚年他是如何推进物之思的。文章主要以他的晚期文章《物》为中心,经过细部的考察指出其基本思路:以“切近”为入口抵至切近之物,以具体的“壶”展开对物的追思指出“物乃是聚集”,最后将这一思路与他晚期对“天一地一神一人”四重结构相勾联,以存在哲学为基底,指出物的这一聚集乃使“天一地一神一人”共同来临。   第四部分,对海德格尔物之思展开的“思”路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一方面指出他所采用的现象学的思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简略的比较,描划出他与胡塞尔在现象学方法和旨趣上的不同。此外,对海德格尔的思物之命意进行了考索,认为在“物乃是‘天一地一神一人’共同来临”的这一指认中,海德格尔批判性地推进了对“物”的哲学思考与界定,他的物之思具有前所未有的现象学存在论品质,通过物之思,他也使自己的存在论哲学立场得到了坚实阐扬。
其他文献
定言命令代表了在伦理学研究中对普遍有效性规范的寻求。由于对普遍有效性之来源的理解差异,作为一种近代道德规范的康德定言命令在当代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得到辩护。从某种意
荀子以“化性起伪”和“人性本恶”为道德教化的理论基础,深入探求道德教化问题,提出道德教化既要重视“教”又重视“化”的思想,表现出对道德教化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深邃洞见
效率凝聚了人类的价值理想,生产效率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效率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好又快”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学术界对于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研究长期被限制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而结论也大多是提出一些简单的政策性建议。从法哲学的视野审视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在分析现有制度供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