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椿细菌性叶斑病,为近年来在山东地区香椿树上发现一种新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椿树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渍状。随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本研究通过对田间香椿细菌性叶斑病病害调查,分析了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及病原菌侵入途径与越冬;采用传统方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该病病原,明确了香椿细菌性叶斑病病原,寄主范围;筛选获得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化学药剂;探讨了香椿感染病原细菌后PAL、POD、PPO、SOD、CAT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等。本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2004~2008年,从山东济南、泰安、新泰、宁阳、滨州、临沂等地县(市)采集细菌性叶斑病标样20余份。分离、纯化获得39株细菌菌株(X-1~X-39)。经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菌体形态,生理生化测定及血清学反应等实验结果表明:山东省香椿细菌性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与对照菌株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基本一致。结合供试菌株的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香椿细菌性叶斑病菌与Xanthomonascampestris pv.campestris(登录号AF159581)序列同源性为99.8%。首次报道山东省香椿细菌叶斑病菌为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登录号EU814440)。2、连续4年田间病害调查及室内试验,初步确定每年5~7月份为病害发生期,7月份为发病盛期。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湿度。病原菌主要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或土壤中越冬。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是自然孔口和伤口;主要通过雨水、人为等因素传播;生长季节发病叶片可借雨水飞溅和叶子间的相互摩擦使菌脓分散引起再侵染。3、室内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香椿细菌性叶斑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毒力。结果表明:12.5%消斑灵、50%福美双、50%复方硫菌灵、50%代森锰锌对香椿细菌性叶斑病菌抑菌效果好。其中,12.5%消斑灵对香椿细菌性叶斑病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368.0665 mg·L-1。4、选取泰安地区栽培红香椿接种病原细菌,测定椿树叶片内的五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AL在第6d活性最高,达到5.67 U/g·min,比对照高出326个百分点;POD活性在接种第4d和第8d有两个峰值,酶活性分别为:38.33 U/g·min、34.33 U/g·mim;PPO活性先缓慢上升,后下降,最后又上升并保持上升趋势;SOD活性从接种第1d至8d迅速上升,第8d达到最大峰值后又下降,酶活性最大值为309.85 U/g·mim;CAT活性分别在接种细菌后的第4d和第8d出现两个峰值,酶活性分别为3.00U/g·min、2.33 U/g·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