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临界游速、弹跳速度、游泳耐久性、游泳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及水温、盐度、体长对其临界游速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对虾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内涵,为对虾渔具渔法及增殖放流技术的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及运动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在水温24.8±0.3℃条件下,测定了体长6.87±0.42 cm,体质量3.34±0.59 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分析了其运动疲劳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游泳足的摆动频率(f,Hz)随流速(v,cm s-1)的增加而加快,二者呈线性函数关系(f = 0.0496v +4.2995,R2 =0.96,P <0.01)。其平均临界游速为35.67±0.62 cm s-1(5.02±0.09 BL s-1),平均弹跳速度为106.51±6.08 cm s-1(15.74±0.96 BL s-1)。运动疲劳后,凡纳滨对虾的血糖和血浆乳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分析认为,血浆乳酸含量显著升高是凡纳滨对虾运动疲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评估凡纳滨对虾的游泳爆发力和运动能量的转换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2.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及运动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在水温25-26℃条件下,测定了体长9.92±0.60 cm,体质量10.18±1.89 g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分析了其运动疲劳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的临界游速为32.87±0.53 cm s-1(3.30±0.08 BL s-1),弹跳速度为151.49±6.92 cm s-1(15.38±0.65 BL s-1)。日本囊对虾游泳足的摆动频率(f,Hz)随游泳速度(v,cm s-1)的增加而加快,二者呈线性函数关系(f = 0.0773v + 2.608,R2 = 0.94,P < 0.01)。运动疲劳后,日本囊对虾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降低,而血浆乳酸含量显著升高。弹跳疲劳后,其血糖和血浆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游泳疲劳后。分析认为,血浆乳酸含量显著升高是日本囊对虾运动疲劳的最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评估日本囊对虾的游泳爆发力和运动能量的转换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3.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及运动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在水温24.8±0.4℃条件下,测定了体长13.15±0.88 cm,体质量23.96±5.11 g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分析了其运动疲劳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的游泳足的摆动频率(f, Hz)随流速(v, cm s-1)的增加而加快,二者呈线性函数关系(f = 0.0194v + 3.757,R2 = 0.99,P < 0.01)。其平均临界游速为30.42±0.91cm s-1(2.31±0.08 BL s-1),平均弹跳速度为109.83±4.99 cm s-1(8.46±0.38 BL s-1)。运动疲劳后,中国明对虾的肝糖原浓度显著降低,游泳疲劳后血糖浓度显著降低,弹跳疲劳后,血浆乳酸浓度显著升高。分析认为,血浆乳酸浓度显著升高是中国明对虾弹跳疲劳的最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评估中国明对虾的游泳爆发力和运动能量的转换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4.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及游泳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在水温24.8±0.3℃条件下,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测定了体长6.87±0.42 cm,体质量3.34±0.59 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5个流速(26.7,31.0,34.6,38.6和40.8 cm s-1)下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分析了其游泳疲劳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可持续游泳时间(t,s)随流速(v,cm s-1)的增加而减少,二者呈对数函数关系(t = -14112Ln(v)+52460,R2 =0.99,P < 0.01)。凡纳滨对虾的游泳能力指数SAI(Swimming Ability Index)为:SAI =∫72000 vdt = 16.49 cm。游泳疲劳后,凡纳滨对虾的血糖和血浆乳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分析认为,血浆乳酸含量显著升高是凡纳滨对虾游泳疲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评估凡纳滨对虾的游泳耐久力以及运动能量的转换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5.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及游泳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在水温25.7±0.7℃条件下,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测定了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1.04±2.43 g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5个流速(23.0,26.7,31.0,34.6和38.6 cm s-1)下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分析了其游泳疲劳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的可持续游泳时间(t,s)随流速(v,cm s-1)的增加而减少,二者呈对数函数关系(t = -6881Ln(v)+26090,R2 = 0.97,P < 0.01)。日本囊对虾的游泳能力指数SAI(Swimming Ability Index)为:SAI =∫72000 vdt = 28.84 cm。日本囊对虾游泳至疲劳期间,其血糖代谢率(Mpg,μmol ml-1 s-1)和游泳足肌糖原代谢率(Mmg,mg g-1 s-1)均随流速(v,cm s-1)的增加而上升,且与流速均呈指数函数关系(Mpg = 3E-06e0.140v,R2 = 0.98,P < 0.01;Mmg = 4E-06e0.137v,R2 = 0.95,P < 0.01)。此外,游泳疲劳导致日本囊对虾血糖和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分析认为,日本囊对虾在游泳过程中消耗了血糖和游泳足肌糖原作为能量物质。研究结果为了解日本囊对虾的游泳耐久力以及运动能量的转换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6.水温、盐度、体长和饥饿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临界游速的影响利用垂直循环水槽测定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不同水温(17、20、25和29℃)、盐度(20、25、30、35和40)、体长(5.5、6.6、7.3、9.4和10.0 cm)和饥饿(1、4和8 d)条件下的临界游速(Ucrit)。结果表明,水温、盐度、体长和饥饿对凡纳滨对虾的临界游速影响显著(P < 0.01)。凡纳滨对虾的临界游速(Ucirt,cm s-1)和相对临界游速(Ucrit’,BL s-1)均随水温(t,℃)的升高而增加,其与水温呈线性关系(Ucirt = 1.5916t + 0.8892,R2 = 0.9992,P < 0.01;Ucrit’= 0.1524t + 0.2676,R2 = 0.9998,P < 0.01);随盐度(s)升高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与盐度呈多项式关系(Ucirt = -0.0171s2 + 1.2371s +20.497,R2 = 0.7667,P=0.234;Ucrit’= -0.0027s2 + 0.1824s +1.236,R2 = 0.7405,P=0.262);均随饥饿天数(d,d)的增加而降低,其与饥饿天数呈多项式关系(Ucirt = -0.1262d2 - 0.0395d + 40.979,R2 = 1;Ucrit’= -0.0159d2 + 0.0242d + 4.0709,R2 = 1)。凡纳滨对虾的临界游速随体长(l,cm)的增加而增加,其与体长呈多项式关系(Ucirt = -0.6233l2 + 12.302l - 20.264,R2 = 0.9942,P < 0.01);相对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加而降低,其与体长呈多项式关系(Ucrit’= -0.0514l2 + 0.5351l + 3.8132,R2 = 0.9862,P < 0.05)。实验证明,水温、盐度、体长和饥饿状态均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临界游速,在水温29℃、盐度36.17、体长9.87 cm和非饥饿等适宜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临界游速最大。7.水温、盐度和体长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临界游速的影响利用垂直循环水槽测定了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不同水温(17、20、25、和28℃)、盐度(20、25、30、35和40)、体长(6.80、7.82、9.51、10.48 cm)条件下的临界游速(Ucrit)。结果表明,水温、盐度、体长对日本囊对虾的临界游速影响显著(P < 0.01)。日本囊对虾的临界游速(Ucirt,cm s-1)和相对临界游速(Ucrit’,BL s-1)随水温(t,℃)升高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与水温呈多项式关系(Ucirt = -0.1753t2 + 8.4444t - 66.521,R2 = 0.98和Ucrit’= -0.0275t2 + 1.3073t - 10.737,R2 = 0.97),随盐度(s)升高均先升高后降低,其与盐度呈多项式关系(Ucirt = -0.0632s2 + 3.9363s - 24.963,R2 = 0.83和Ucrit’= -0.0064s2 + 0.403s - 1.4971,R2 = 0.79)。日本囊对虾的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与体长呈多项式关系(Ucirt = -1.2089l2 + 20.156l -47.335,R2 = 0.9196),相对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加而降低,其与体长呈多项式关系(Ucrit’= -0.0852l2 +0.9218l + 2.6517,R2 = 0.9895)。实验证明,水温、盐度和体长均显著影响日本囊对虾的临界游速,在水温24.09℃、盐度31.14和体长8.34 cm等适宜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的临界游速最大。8.三种对虾游泳能力的比较及其应用根据游泳能力的测定结果,论文的最后一章对三种对虾的游泳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对虾游泳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渔具渔法及增殖放流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分析认为,三种对虾游泳能力的差异与其体型、游泳足相对质量、行为生态习性等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做为选择拖网的拖速,评估拖网的捕获区域及入网率的重要参数。还可为对虾增殖放流体长、地点、标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参照鱼类游泳速度的测定方法测定分析了三种对虾的游泳能力,做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聚焦于:(1)对虾在自然环境中游泳能力的评价;(2)对虾游泳的水动力学研究;(3)影响对虾游泳能力的内外部因素;(4)游泳强度、游泳时间等对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5)对虾游泳能力的测定及计算方法的再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