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中西文化不断的交融,相互渗透,尤其是音乐艺术方面,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和声传入中国以后,以线性思维为主导的中国音乐已然受到了多声音乐的影响,为与时俱进,丰富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中国音乐家的和声技法民族化的探索之路就这样开启了。起初的探索因无前人经验,又无作品可参考,以纵向和声思维创作出来的民族音乐作品难免显得生硬。经过了前期尝试性的探索之后,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和声技法民族化的探索开始走向成熟阶段,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陈培勋先生正是经过前期的酝酿之后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创作之路。陈培勋先生的作品主要为钢琴曲和管弦乐两种体裁形式,钢琴音乐是其早期主要创作内容。最早创作的两首钢琴曲《前奏与赋格》因属于西方体裁加上是陈培勋先生的早期作品,并没有流传开来,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和70年代创作的《平湖秋月》、《流水》这六首钢琴作品因其民族性曲调与赋有多声特点的钢琴相结合显现出的独特韵味,体现了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及符合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而被广泛传颂。本文对陈培勋六首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分别从和弦材料、和声进行、调式材料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陈培勋钢琴作品所运用的和声技法,分析陈培勋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创作特点与和声技法的运用,从而把握陈培勋钢琴作品的和声技法民族化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陈培勋先生的生平和六首钢琴作品进行简要概述;第二章是从和弦结构上来分析和弦材料民族化的和声技法;第三章是在和弦材料运用的基础上从横向和声进行的不同方式来体现民族化的特点;第四章是通过五声性旋律与不同调式材料结合后产生的独特的调式色彩和音响效果来体现五声民族化的特点。